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戈壁灘上崛起美麗新村

  • 發佈時間:2014-11-08 07:32:1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吳曉燕魯明見習記者李慧斌文/圖

  小雨過後的小村,一陣清新的泥土氣息撲鼻而來。

  抬眼望去,遠處綿延不絕的祁連山山頂上,白雪皚皚;而被細雨沖刷得格外乾淨的村道旁,一幢幢紅磚亮瓦、時尚別致的村民新居一字排開。新村裏綠樹成蔭,被成熟的梨、桃、棗壓彎的樹木枝條,正在隨風輕輕搖曳,仿佛在跟遠道而來的客人打招呼。

  雪山、戈壁、莊稼地和美麗的新村……很難想像,這些美景在地處河西走廊腹地的前進村,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九成村民建起小康房

  幾年前,在甘肅省高臺縣駱駝城鎮前進村,這般村容村貌,村民殷月玲想都不敢想。

  “過去,鄉親們住的都是土坯房,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殷月玲説,改革開放以來,駱駝城的人們日子漸漸好了起來,但住房情況、村子面貌變化卻一直不大,大家想要建設小康房的願望一天比一天強烈。

  “小康房到底是啥樣呢?於是,我們就想看看外面的發展咋樣,農民住得啥樣。”2005年,前進村村委會一班人帶領著村民代表,開始了他們的學習和探索之旅,他們到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的張掖臨澤、酒泉市考察後,選出了好多種比較滿意的小康住宅樣式,然後把建設藍圖拿回村子給群眾看。在激烈討論之餘,大家終於選出了大多數人都滿意的方案。但是,如果全盤照搬就沒有了自己的特色,於是,村民們獻計獻策,把定下來的方案進行了反覆修改,讓住宅更加符合自己的審美和喜好,更能體現前進村的特色。

  “小康房建起來,居住條件一下子就好了。”殷月玲回頭看著自家的小院笑得合不攏嘴,“我們家這個房子是第一批修建的,現在已經9年了,樣式是我自己選的,很洋氣。”

  2006年,前進村第一批小康住宅建成。“農村不是軍營,把所有的房子都建成一個樣式,就沒有農村的味道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村“兩委”又再次組織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又設計出兩種樣式供群眾選擇:2007年4社村民修建了小康平房,2008年3社村民有了自己的小康住宅……前進村的325戶村民,近九成的村民建起了小康房。

  公交車開到家門口

  房子修好了,基礎設施也必須到位。為此,前進村村委會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謀長遠、打基礎的重中之重來抓。“集中連片、人畜分離、設施配套”,村委會抓住了政策上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並在村裏講政策、做工作、籌資金,力求為村裏的老百姓改善生活條件。如今,在前進村,14公里的通村公路寬闊平坦,公交車也開到了村民們的家門口。

  “小時候,我們走的路上都是石子黃沙,一下雨,就變成了泥漿,等天晴一颳風,又變成了浮土,整個人都灰頭土臉的。現在好了,鋪上了瀝青,村道變得平坦,雨天出門兩腳不沾一點泥,道路兩邊還種上了樹。”前進村的大學生李春波説,“前進村現在是開門柏油路,出門公交車。而且,村裏不少人家裏都有了私家車,出門開著自己的車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可方便了。”

  “道路平又亮,松柏栽成行,兩邊一條線,小橋配護欄,街道統一管,門前要建設,三堆均不見,高低一個樣。”如今的前進村,村民住宅門前乾淨的柏油路,翠綠的松柏,漂亮的小康房,橫臥于碧綠的田野。置身其中,猶如進入了美麗的畫卷。

  群眾生活社區化

  亮麗的宅院,嶄新的轎車,家家戶戶的生活都改善了,看似發展已經到了極致,但是前進村黨支部還是敏銳地意識到,這只是前進村發展的一個新的起點。前進村村支書陳大毅説,隨著農村人口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了村子發展的主要力量,他們期盼更好的生活條件,更願意過現代化的生活。

  陳大毅告訴記者,為此,2011年,村裏牽頭規劃修建了怡馨嘉苑農民住宅小區,12棟住宅樓,可容納360戶、1500人居住,配套完善了社區服務中心、健身廣場、衛生室、幼兒園、農家書屋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完成了小區圍墻、大門的修建和小區道路硬化、綠化工作,配套建設了小區供水、供暖等設施,前進村由此實現了農村群眾生活社區化管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不僅本村人願意住,周邊村子的人也紛紛搬了過來。”

  “農民要想富,還必須得有好産業、好項目。”陳大毅説,目前,前進村已著手規劃了未來發展的産業計劃,這將為今後前進村進一步改善農民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前進村建設美麗鄉村、讓老百姓過好日子的追求沒有終點。”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