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倒計時六年 專家吁破利益藩籬補短板
- 發佈時間:2014-10-11 07:15: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姚慧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倒計時六年 本刊獨家調研三十一個省區市
補齊發展短板 實現衝刺目標
抓住找準發展短板、明確發展戰略、細化任務分解的關鍵機會,確保全面小康“莊嚴承諾”如期兌現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們先人們不懈奮鬥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再次宣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莊嚴承諾。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小康生活,中華民族的千年憧憬;小康社會,歷代諸多思想家的理想社會。如今,新中國成立65週年,小康,終於從夢想變成現實。
“65年來,中國的社會生産力、綜合國力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週年招待會上説。
追求不止于總體小康。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還有6年時間。“‘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衝刺的五年”。9月2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十三五”規劃編制啟動工作時説,“十三五”規劃要銜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目標,並考慮更長時期的遠景發展。
“衝刺”階段,正是需要總結收穫、尋找差距、彌補不足的關鍵時刻。為此,《瞭望》新聞週刊近期啟動了一項涵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大型調研,意在對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冷靜地尋找各地的發展短板。同時,通過對十幾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領導同志、各級各部門領導幹部、大量基層群眾,以及權威專家學者的採訪,為各地有針對性地補足短板提出高“含金量”的對策建議。
這些對策建議,一部分已是省一級的發展戰略,正在分步實施、限期完成;有的則是建立在基層調研基礎之上富有現實意義的對策;有的則是各領域專家的研究共識,政策參考性強。
“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性任務目標進入收官階段,各地的完成情況如何?真實的家底怎樣?還有哪些短板、面臨哪些挑戰?很有必要盤點一下,以利於做到心裏有數、有的放矢。”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説,全面小康建設要在最後一個五年規劃期內完成,此時更要抓住“找準弱項短板、明確發展戰略、細化任務分解”的關鍵機會,確保全面小康“莊嚴承諾”的如期兌現。
用“新常態”校準差距
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目標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準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由此可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絕不僅僅是“兩個翻一番”的數字指標,而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集束式目標群。其中,相當重要的是所提到的“兩個重大進展”。
要實現“兩個重大進展”,只有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十八大給出了一個明確的大指向,即2020年的小康社會將是一個真正全面的小康社會。其中的關鍵是‘全面’二字,不僅包括地域上的全面,還包括社會群體的全面;不僅包括經濟意義上的全面,也包括社會狀態和社會價值意義上的全面。”辛鳴説。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平均小康並不等於全面小康。”辛鳴強調説,“儘管我國在全面小康的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卓著成就,但如果不能抓住時機解決推進全面發展中遇到或産生的若干具體問題,經濟優勢就很可能大為遜色。這也正是我們選擇現在這個時間點,按照‘全面’的要求尋找發展短板的意義所在。”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同比增長7.4%。中央高層多次提出,要正確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7月2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正確看待經濟增長速度;堅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堅持問題導向,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加快推進改革,激發市場內在動力和活力。
受訪專家表示,“多挑戰”、“穩增長”、“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惠民生”、“防風險”等,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關鍵詞,而“全面深化改革”則是新常態下實現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全面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唯一齣路。
此時,特別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對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目標,各地需在穩增長、調結構的基礎上,找準自身的發展差距,儘快找到適應在“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徑,並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找到“衝刺”全面小康的力量支撐點。
用新理念“尋找短板”
在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採訪中,《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感慨頗多。如果不是真正用腳丈量過華夏大地,俯下身子探訪過各社會階層的差異化訴求,很難真正體會“中國國情”四個字的特殊含義。
根據調研分析,目前困擾各地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區域城鄉發展失衡。廣東、湖南、湖北、寧夏、重慶、四川等地都談到了此類問題。為破解這一難題,廣東提出了産業與勞動力轉移的“雙轉移”戰略,重慶制定了“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四川升級了藏區“六大民生工程”。這些舉措均旨在“反哺”落後地區,以實現縮減區域城鄉發展差距、以“先富”帶動“共富”的目的。
與凸顯的區域城鄉發展失衡“比肩”的另一短板,是資源和環境的約束。江蘇、上海、北京、山東、河北、青海等多地,或是飽受“大城市病”困擾,或是土地資源緊張制約發展,或是遭遇環境污染“攔路虎”。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還要記得起鄉愁,絕非一句話那麼簡單。
“在資源和生態環境方面,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壓力都很大。”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龔維斌教授對本刊記者説,如何既化解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又不因噎廢食、制約發展,“這個度很難把握,又必須把握好”。粗放也能有增長,但粗放增長的結果,誰都不能承受。
在一些欠發達地區,經濟總量難以做大是長久以來的心頭之痛。“江西、福建、廣西、海南、西藏等地的發展現狀,對照全面小康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如何在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背景下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解決老百姓收入翻番的問題,是這類地區在‘衝刺’階段面臨的一個困難任務”,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韓保江教授這樣認為。
産業結構調整和扶貧攻堅問題在各地都比較集中。天津、吉林、遼寧、安徽等地都意識到,唯有實現産業結構的“躍升”,方可找到更廣闊的新發展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元旦前夕在河北考察時説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雲南、貴州、甘肅等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的提高,幫助上千萬人口脫離貧困,依然是一項艱巨耗力的系統工程。
一些能源大省,在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陣痛”強烈。山西、黑龍江、陜西等地,正在尋求從“一煤獨大”、“能化當家”的發展困境中突圍之道,能否擺脫對能源産業的過度依賴,真正提高經濟發展的品質是一個考驗。
河南6000萬農民城鎮化水準還不高、新疆反恐維穩形勢嚴峻、浙江提出亟需重塑商業信用體系,等等,也折射出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所處客觀發展階段的複雜性。
“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東部一些地區雖已基本完成全面小康的經濟建設指標,但GDP的結構品質高不高、經濟結構合不合理、能否保證持續健康發展,都面臨各種新的壓力,新的挑戰仍舊存在。”龔維斌説,比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東部發達地區在社會治理方面的壓力就可能進一步顯現。
“全面小康,是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歷史進程中的階段性目標。是發展的逗號,絕不是句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指標要求、內容要求更高,已經畫完逗號的東部省份,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辛鳴説,“在看到發展成就的同時,各地更需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正處於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決定性階段,鬆懈不得、大意不得、盲目不得。”
用新紅利補足短板
改革與發展同在一個歷史進程中。當前各地發展中出現的短板,是中國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但不能説明是改革造成的,恰恰相反,只能説明改革不足必然會導致發展轉型緩慢。《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在此次調查中再一次感受到了這一點。
不深化改革就不會有持續的發展。只有不失時機地持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啃掉那些阻礙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的硬骨頭,才能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才能完成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步。
必須也只有向全面深化改革要紅利。補短板的新紅利,只能來自全面深化改革。在2014年——距全面建成小康目標還有6年的時間節點,我國啟動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工程,其“藍圖”來自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
這次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受訪專家認為,這是深化改革的路線圖、任務書、時間表,而且改革的階段性目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性目標的節點完全吻合。
“當前,國內外環境都在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講話強調:“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於深化改革。”
2014年成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預示著向全面建成小康目標衝刺前夜的六年,必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所列60大類、336項重大改革部署次第啟動不斷推進的六年。
2013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成立由習近平總書記擔任組長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的責任,就是要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各項改革舉措落實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此後9個多月裏,從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架構,到深入細緻調查研究,到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事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已召開5次會議。
1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工作規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專項小組工作規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細則》;審議通過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下設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民主法制領域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紀律檢查體制改革6個專項小組名單;審議通過了《中央有關部門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重要舉措分工方案》。
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4年工作要點》,審議通過《關於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立法工作方面要求和任務的研究意見》《關於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重大改革的彙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意見及貫徹實施分工方案》。
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審議《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建議根據會議討論情況進一步修改完善後按程式報批實施。審議通過了《關於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上海市司法改革試點工作方案》和《關於設立智慧財産權法院的方案》。
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了《中央管理企業主要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關於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中央企業負責人履職待遇、業務支出的意見》《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建議根據會議討論情況進一步修改完善後按程式報批實施。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要改革舉措實施規劃(2014~2020年)》《關於上半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
9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審議《關於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集體資産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建議根據會議討論情況進一步修改完善後按程式報批實施。
生態文明體制、文化體制、司法體制、財稅體制、戶籍制度改革……重點都落在了“啃硬骨頭”的改革具體舉措上。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召開的第一次城鎮化工作會議。會議提出了推進城鎮化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任務。此次會議被看作是為中國新型城鎮化規劃、政策定調,為如何攻克推進過程中“難啃的硬骨頭”提出新思路。
隨後不久,指導我國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綱領性文件《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正式公佈。其目標節點同樣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吻合。
一些涉及深層次利益調整、多年未有進展、嚴重制約發展的體制難題,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指向。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的重大改革方案的清單不難看出,全面深化改革正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等重點領域突破前行。
“此次全面深化改革不同以往的明顯特徵是,各領域改革不是再分兵突進,而是集中圍繞‘厘清政府、市場、社會三者邊界’,從公權力規範運作的角度切入。”韓保江説,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反腐倡廉建設,成為推動其他各項改革的改革“牛鼻子”。
簡政放權被視為政府自我革命的“先手棋”和宏觀調控的“當頭炮”。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政府帶頭逐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建立權力清單,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
截至目前,國務院共公佈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等事項7批共632項;地方政府也加大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項目的力度,加快推進行政審批清單制度。簡政放權改革措施直指企業投資創業、擴大就業等增加市場活力等重要領域,改革“含金量”不斷提高。
預算改革和政府改革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既涉及稅收制度改革、政府職能轉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等方面,也涉及中央和地方關係的調整。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修改預演算法的決定。新預演算法增強了預算的完整性、科學性和透明度,強化了政府債務管理,完善了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規範了預算執行,加強了預算監督。
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提前數月公佈了十八屆四中全會的主題之一是研究依法治國問題,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準,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與改革大業緊密聯繫在一起並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的大事是,從2013年6月開始,中國共産黨開始進行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這次歷時15個月的活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科學謀劃的,一開始就確立高的標準,從自身做起,講認真動真格,向全黨全社會傳遞了強大信心和力量。
這次活動貫徹“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總要求,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以縣處級以上領導機關、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為重點,加強全體黨員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把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作為切入點,進一步突出作風建設,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堅強保證。
這次活動把學習教育貫穿始終,用嚴的標準、嚴的措施、嚴的紀律查擺和解決問題,出重拳、用重典,標本兼治、扶正祛邪,取得重大成效,群眾充分認同,黨內外積極評價。
與此相伴的是“打老虎”、“拍蒼蠅”的反腐行動,牽住了又一個改革“牛鼻子”。反腐倡廉和黨的建設在近一年多來取得了重大進展。2013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同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實施方案》;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實施方案》。
紀檢監察機關明確職責定位,聚焦中心任務,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推動黨風廉政建設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落實;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開展查辦腐敗案件體制機制改革試點;規範中央單位紀檢組長分工和兼職,不再分管其他業務工作;加強和改進巡視工作,發現問題、形成震懾,開展專項巡視……紀律檢查體制改革持續發力。
……
“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以來,深化改革從簡政放權、反腐倡廉入手,將公權力的規範運作作為突破口和核心內容,體現了改革的規律。”龔維斌説,目前全面深化改革開端良好,各領域改革獲得了更大的改革空間、更好的改革基礎,一些重點領域的改革有了明顯改觀,改革的舉措得到了各界高度評價與社會廣泛認同。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證明,只有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夠解決目前各地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龔維斌説,這為各地對照目標找差距,制定發展戰略補足差距指明瞭方向。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當選之初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樸實而深刻,道出了中國人民的心聲,指出了共産黨人新時期的神聖責任。
“當前,是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各地要緊緊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全面把握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週年招待會上講話中提出的‘八個堅持’,勇於突破體制機制障礙,衝破既有利益的糾纏藩籬,就一定能夠補足發展短板,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龔維斌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