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回歸“閱讀時光”

  • 發佈時間:2014-11-07 01:15:24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看到年輕人都在玩手機、看視頻而出版業不斷下滑的時候,我們到底應該責怪年輕人為什麼不讀文學,還是應該反思我們給他們創造了多少環境?”台灣文化部門負責人、作家龍應臺如是感嘆。是時候回歸往昔閱讀時光了。

  台灣影片《閱讀時光》:

  以影像“勾引”年輕人回歸文學

  今年5月初,醞釀多時的文學影集《閱讀時光》開始拍攝,選擇了台灣十部精彩小説,由知名導演王小棣所率領的團隊改編拍攝戲劇影片,目前已完成其中五部。

  這十部作品中,既有如台灣抗日愛國作家楊逵的《送報夫》、1940年代末隨家人來臺的劉大任的《晚風習習》等反映大時代小人物無奈命運的寫實小説,也有當代作家駱以軍的《降生十二星座》、柯裕芬的《冰箱》等折射現代人迷茫與煩惱的抽象化故事。王小棣説,期待大家在觀看影片時,也能回味台灣的成長時光。

  為什麼會想到做這樣一件事?龍應臺回憶了她年初看到《了不起的蓋茨比》再次被改編搬上熒幕時的經歷。

  她説,得知電影上映時,她非常震動,沒想到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幾十年的作品能這樣反覆被轉化成電影,文學的能量被多次發掘出來。觀影時,她邀請了一位做清潔工的年輕人去看這部片子。

  結束後,這位高中畢業後就進入社會的年輕人説,這部電影怎麼這麼好看。龍應臺回答説,這部片子是有文學原著的。年輕人説,那我要把那本書買來再讀。

  她表示,希望通過把文學最深的內涵轉換成影視作品的《閱讀時光》,能“勾引”習慣用影像思考的年輕人,重新回歸最深的原點。“我希望這些影片推出後,很多人看了會説,‘我不滿足,我要把原著再找出來看一遍’”。

  75歲的劉大任參加了點映會。他説,站在這裡突然覺得自己好像《拯救大兵瑞恩》裏的瑞恩,一個被拯救的對象。他自己對現代人紙上閱讀量的減少非常清楚,而《閱讀時光》做了一件好事,把他從“死亡”邊緣拉回來,刺激他作為作家再“活”下去。

  廣州“真人書”閱讀:

  只要願意就能聽懂説通

  休息日,在廣州圖書館多元文化館內,英文雜誌《城市家》的主編莉娜坐在一群中國年輕人面前,分享自己在廣州的工作經歷、生活體驗,描繪自己眼中的中國。

  這是一次“真人書”閱讀活動——莉娜就是“真人書”,她向讀者們講述自己的人生,分享自己的故事。身為“英語書籍”,莉娜為自己的“真人書”配備了“中文版本”——她的同事坐在一邊,充當她的翻譯。

  相隔一塊展板,另一場“真人書”活動也在進行。來自廣州南方國際學校的外籍藝術老師們以“黑白的力量”為主題開展了一場繪畫創作公開課,參與者多是兒童,在“真人書”的指導下進行繪畫創作。

  “真人書”分享的理念是:每個人的經歷本身就是一本書,通過把不同人生經歷的人邀請到一起以一種面對面溝通的形式來完成“圖書”的閱讀。自從這種文化形態進入中國後,迅速遍及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十多個城市。

  廣州圖書館資訊諮詢部副主任張江順説,希望能通過互動活動讓參與者對異域的文化及人群有所了解,起到促進多元文化融合的作用,讓公眾更加懂得包容。

  “我們的活動主題圍繞文化與個人經歷進行,其中,一些富有代表性的話題備受關注,一些有中西結合體驗的‘真人書’更受歡迎。”張江順説。

  阿根廷駐廣州總領事館的總領事胡裏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圖書館是一個匯聚了多元文化的地方,“真人書”這樣的交流活動能讓人們增進了解,從而互相尊重和包容。

  他認為,像廣州這樣的中國大城市匯聚了不同國家的人士,並受到來自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舉辦文化交流活動,可以有助於讓文化在此融合,有利於人們之間的友誼,也能夠惠澤其他領域的交流。

  就讀于中山大學的學生陸穎思告訴記者,她喜歡這樣的圖書館,“有交流氛圍,有國際化氣息,人們聚集在這裡,了解彼此,拉近距離”。她自認為英語不好,但她用“語法不對,很混亂”的英語與莉娜進行交流,莉娜全部聽懂了,而她也聽懂了莉娜的回應。

  正如莉娜所説,只要消除誤解與偏見,人們會發現,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之間的人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願意傾聽就能聽懂,願意述説就能説通”。

  聽德國人聊那些“閱讀時光”

  在德國,無論在公園草坪上,還是地鐵車廂內都能見到人們讀書的身影。過年過節時,書店的場面也甚為火爆。德國書業協會2014年發佈的數據顯示,60%的受訪者表示,前12個月內購買過書籍,其中87%的人買書3本以上。另外,德國人2013年休閒時間最愛幹的事情中,讀書看報的排名高於逛街下館子。

  全球最大書展,法蘭克福國際書展10月8日至12日舉行,愛讀書的德國人自然不會放過在家門口看世界的機會,在公眾開放日一股腦地涌入展會,場面蔚為壯觀。記者隨機採訪了幾名讀者,通過他們的言談,或許能了解德國人喜歡閱讀的原因。

  法蘭克福阿爾貝特·施魏策爾小學老師米爾查拉帶著全班學生參加書展活動。她説,帶學生來書展一方面是自己喜歡看書,另一方面也想借此培養兒童對閱讀的興趣,“閱讀能夠激發人們的想像,沉浸在故事中是一件有益身心的事”。

  從小朋友臉上洋溢的笑容不難看出小書蟲們對書籍的熱愛。8歲的拉塞告訴記者,他很喜歡讀書,尤其是《三個問號》系列叢書,“讀起來非常帶勁”。他晚上會把書藏在枕頭底下,等媽媽關門後偷偷拿出來看。

  雖與拉塞年齡相差超過半個世紀,現年61歲的加比·比朔夫卻有與拉塞相似的經歷。比朔夫回憶説,她小時候沒有電視,該睡覺時就會在被單下打著手電看書。在她看來,讀書的樂趣在於在書中“創造自己的世界”,而且人生不同階段對書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20歲和40歲時讀同樣一本書會發現,書還是那本書,但體會卻完全不同,這種感覺讓人興奮。”

  70歲的克勞斯·維爾科姆—維默爾也是愛書之人,他剛買了一本芬蘭小説,打算一週內讀完。他認為,讀書的意義在於獲取知識,小説雖是虛構,但帶給人們的知識並不亞於那些紀實作品。“小説就像一台顯微鏡,書中的一些小人物可以讓人了解整個社會發展”。

  “您也有一屋子書嗎?”記者問。維爾科姆—維默爾答:“好幾個屋子!”

  除了自己愛讀書,德國人還非常注意培養下一代的閱讀興趣。維爾科姆—維默爾説,他在女兒剛懂事時就給她讀故事書,激發她的好奇心。他還經常把書作為禮物送給女兒,女兒也非常喜歡。“閱讀是個人發展的一把鑰匙。不讀書知道的就少,”他説。

  (記者韓淼、陳鍵興、談昦玄、郭洋綜合報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