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強美富一個不能少
- 發佈時間:2014-11-06 05:31:54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李傑通訊員張博
“俺們村的暖棚葡萄都是提前上市,價錢遠遠高出‘冷棚’與‘露天’葡萄,不到1畝地的棚,就能收入5萬多塊!”日前,河北省昌黎縣十里鋪鄉十里鋪村農民于之平笑著對記者説,現在全村基本都在搞大棚葡萄,年産量達2000多噸。
目前,十里鋪鄉的大棚葡萄種植面積達2300畝,實現産值5000萬元。同時,該鄉大力發展葡萄文化鄉村遊,不斷延伸産業鏈條,使很多農民“華麗轉身”成為農家樂老闆或者旅遊景點員工,每人平均年純收入近2萬元,成為全縣“三農”工作向“強美富”邁進的一個縮影。
産業化經營讓農業強起來
昌黎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大縣,受土壤瘠薄、乾旱缺水、漏水漏肥等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土地生産能力低下,嚴重制約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因此,該縣根據近山、臨海、地多和氣候條件等特點,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積極引導農民從傳統的種養模式向高效種植、特色養殖、海水養殖等現代化農業模式蛻變,逐步形成了葡萄釀酒、海洋産品、紅薯粉絲、鮮食甜玉米、特色養殖五大特色産業集群,涉及企業423家,帶動了10萬多農戶從業。
同時,縣裏通過統一規劃、統一供應優良品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防病治病等措施,扶持農民進行專業化生産。通過扶持引導,昌黎縣農産品生産實現了定向、定量、定質的專業化生産,不僅為農産品深加工創造了基礎條件,同時也為農民穩定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以引進龍頭企業、發展農産品深加工作為強縣富農的重要手段,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採取全程跟蹤服務模式,一手抓壯大本土草根企業,一手抓引進外地優勢企業。同時,1000余家農産品加工企業採取“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實現了千家萬戶小生産與大市場的對接。
目前,全縣發展農産品深加工企業400余家,農業産業化率達65%。其中葡萄酒産業引進中糧華夏等20余家企業,同時建設特色酒莊20個以上。通過優勢企業帶動,全縣葡萄酒産業已擁有15項國際國內先進技術。目前,昌黎縣幹紅葡萄酒遠銷到英國、法國、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農村面貌改造讓村莊美起來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身邊的環境卻悄然發生著變化,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為徹底改變“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的農村面貌,近年來,該縣大力開展了硬化農村道路、建設活動廣場、加快造林綠化、環衛一體化等一系列改變農村環境面貌的活動,努力讓村莊美起來。
“以前農閒或者吃完飯沒事可做,就是東家長西家短的嘮嗑,或者打打麻將。現在不一樣了,村裏有了圖書室,還有了健身文化廣場,年輕人可以看書學習,老人孩子也能在廣場上遛彎兒、健身。”大蒲河鎮黃土灣村的文化活動廣場上,舞蹈《辣妹子的愛》正在激情上演。村民母紹賢説,不僅如此,村裏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的現象再也看不見了,村民愛護環境的意識也越來越強了,生活在這樣的村莊內絕對是一種享受。
像很多村莊一樣,幾年前黃土灣村只是一個普通的小村子,村裏環境甚至能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來形容。近幾年來,該村將文明生態村創建、深化加強基層建設年、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等多項活動有機結合,以“四清四化”為突破,修路、綠化、改水、改廁,還創造性地將村內積存多年垃圾、水質污染嚴重、佔地近3000平方米的坑塘改造成了村內的一個生態景觀。如今的黃土灣村,樹木掩映、花草遍佈,展現了環境整潔、設施配套、田園風光、舒適宜居的現代鄉村美好景象。
培育特色産業讓農民富起來
建設新農村,發展是核心,産業是根本。只有生産發展了,新農村才能從“紙上藍圖”變為“地上現實”。因此,該縣搶抓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契機,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依託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大力培育高效種植、特色養殖、勞務經濟等特色産業,鼓起了農民的腰包。2013年該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1萬元以上。
多年來,該縣堅持以基地為依託,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種植結構,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大棚黃瓜、草莓、油桃、葡萄等蔬菜和時令瓜果種植以及甜玉米種植等特色産業,讓土地四季生財。目前,全縣設施蔬菜面積發展到19.8萬畝,並涌現了馬芳營、劉李莊、吳家坨、十里鋪等多個高效種植專業村。同時,作為全省畜牧養殖和海水養殖大縣,形成了“區域化佈局、規模化養殖、專業化生産、産業化經營”的發展格局,涌現出200多個特色養殖專業村,帶動5萬餘戶農民依靠特色養殖走上了致富路。
此外,還面向縣內、縣外、境外多方拓展輸出渠道,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讓越來越多的富餘勞動力實現就業的夢想。目前,該縣“下班忙農活、上班進車間”的“兩棲農民”達2萬餘人,實現了農民增收、民企發展的雙贏。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