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領跑荊州“壯腰工程”
- 發佈時間:2014-11-06 05:31:55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李永生何紅衛王瑜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鏖戰的隆隆鼓聲猶在耳畔,時代變革的嘹亮號角業已吹響。為加快荊州振興,打造湖北經濟增長“第四極”,2011年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壯腰工程”。
“如果將湖北長江經濟帶看作一個獨立的經濟帶,武漢和宜昌分別是‘銅頭’和‘鐵尾’,荊州要更好發揮‘腰身’的作用,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打造名副其實的‘鋼腰’。”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説。
“湖廣熟,天下足”,荊楚的“稻香麥浪”舉足輕重。在“壯腰工程”這場大戲中,農業扮演什麼角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路在何方?
“補齊現代農業短板,為‘壯腰工程’夯實基礎。”荊州市委書記李新華回答道,“要用工業化資訊化的理念強農業,用新型城鎮化的辦法美農村,用市場化手段富農民,以全産業鏈思路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
理念之變
——荊州的最大優勢在農業,工業興市最大的優勢在農産品加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必須做大做強龍頭企業
“禹劃九州,始有荊州。”位於江漢平原腹地的荊州,千里沃野孕育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種植技術、最先進的農具製造技術和最精湛的絲綢編織工藝,是傳統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荊州市監利縣,因東吳派官設治“監收魚稻之利”而得名。9月底,監利縣新溝鎮橫臺村的晚稻還在抽穗,小龍蝦已經“上網”。“1畝田,一季中稻收入1000元,‘稻蝦共生’不耽誤種稻,每畝還能收150~200斤蝦,收入翻兩番。”福娃集團董事長、總經理謝松柏説。
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稻魚共生”,是利用水稻與魚蝦互補關係建立的農業生態系統,漢代以來在南方地區廣為應用。如今,在福娃集團的“稻蝦共生”有機稻種植基地裏,每隔500米左右裝有一個物聯網攝像頭,讓這片古老的土地跨入了網際網路時代。
今年,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福娃集團在橫臺村流轉耕地3400畝,採用“稻蝦共生”模式種植有機稻,與湖北省科技資訊研究院合作建成湖北首個農業物聯網系統,為水稻生産各環節提供針對性技術支援。
“稻蝦共生”有機稻基地,正是荊州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同樣是“稻蝦共生”,當傳統模式“嫁接”上現代科技,種稻、養蝦就從祖祖輩輩的經驗變成了環環相扣的科學;同樣是“魚米之鄉”,當分散農民成立了合作組織,當傳統手工藝實現了産業化運營,荊州的農業開始從原料生産基地向精深加工基地、品牌培育基地和科技孵化基地轉型。
在轉型中,荊州不僅坐穩了兩個“全國第一”,而且蛻變出兩個“湖北第一”:
油菜籽産量“全國第一”——2013年,油菜籽産量達到1220萬擔,連續18年穩居全國市州第一;
淡水産品産量“全國第一”——2013年,淡水産品産量達到122萬噸,連續19年位居全國第一,被授予“全國淡水漁業第一市”稱號;
農業品牌“湖北第一”——全市擁有10個中國馳名商標、1個中國名牌農産品和16個地理標誌産品,有效使用的“三品標誌”達到473個;
新型主體“湖北第一”——省級以上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合作聯社和家庭農場數量均是全省第一,湖北規模最大的合作聯社在荊州,第一家家庭農場誕生在荊州。
分析研判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形勢,荊州市市長李建明認為:“荊州的最大優勢在農業,工業興市最大的優勢在於農産品加工。
荊州農業要進一步發展,必須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做出一批有影響力的品牌來。”
“再不做品牌就來不及了。”荊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守衛以小龍蝦為例介紹説,2013年,荊州小龍蝦産量15.3萬噸,佔湖北的44%、全國的30.6%,是名副其實的“全國小龍蝦第一市”,但湖北第一個小龍蝦地理標誌卻被“潛江龍蝦”捷足先登。
怎樣把資源優勢變為市場優勢?2014年荊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穩步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産要素和經營模式,解決‘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種了怎麼辦’的問題。”
荊州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産基地,2013年糧食總産77.2億斤,但隨著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誰來種地”問題日益突出。公安縣軍堤村曾做過一個統計,全村勞力1086人,一半外出務工;留守勞力中,60歲以上的佔80%,40歲以下的僅5人。
針對“有人無田種,有田無力種”的矛盾,軍堤村成立湖北首家“土地銀行”——軍堤農業資源經營專業合作社,農戶自願將承包地“存入”合作社,合作社將耕地租給龍頭企業種糧種菜,每年每畝支付“利息”740斤稻穀。“土地銀行”成立1年,流轉耕地1400畝,約佔全村耕地面積的1/3。
正在推進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為不斷加速的耕地流轉繫上“安全帶”。荊州市委常委萬衛東説:“無論是確權確地,還是確權確股,都應以穩定土地承包關係為前提,以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為根本出發點,以推進規模經營、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為抓手,充分尊重村民意願。”
對於不願流轉耕地的農民,監利縣尚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工廠化育秧、農機、統防統治等10個合作社,提供從種到收“六統一”服務,短短兩年間服務面積超過1萬畝。公司負責人歐陽斌這樣解釋尚禾的發展速度:“自己種一季中稻,成本800多元;交給合作社統一管理,每畝服務費只交590元,農戶坐著就討了200多元的好。”
農民增收,既要種得出,更要賣得好。在公安縣二廣高速與江南高速東嶽廟出口處,湖北鄂南春米業責任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新建的糧食物流中心規模初具。投産後,物流中心每天能“吃掉”300萬噸稻穀,公安縣和松滋市5萬畝水稻實現“就地轉化”。
“現代農業的發展,推動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産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社區集中。”監利縣委書記董新發説,作為全國21個現代農業示範區改革與建設試點縣之一,監利縣積極推動鎮區、園區、社區“三區共建”,形成産業、基礎設施、市場體系、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及基層黨建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路徑之變
——引導農業企業全産業鏈發展,推動單打獨鬥的“企業效益”向集群發力的“産業效應”嬗變
9月下旬,正值中稻收穫,荊州市荊州區家庭農場主李開寶沒有像往年一樣在田裏忙秋,而是一頭撲在烘乾塔建設上。“中稻收穫時陰雨天多,濕度大,晾曬穀子至少要3個晴天,場地也不好找。”李開寶説,今年投資170萬元建了6個烘乾塔,每天能烘乾100萬噸稻穀,不僅能解決自家4000多畝水稻的晾曬難題,還能幫助四鄉八鄰。作為荊州市第一家登記註冊的家庭農場,李開寶琢磨著再建個大米加工廠,讓自家大米帶著品牌進市場。
荊州市常年糧食總産約佔湖北的16%,淡水産品産量是湖北的1/4,是湖北乃至全國的“米袋子”和“魚簍子”,發展農産品加工資源優勢明顯。通過實施農産品加工業“千億産業兩年倍增”計劃,2013年全市農産品加工業産值達到1019.4億元,農産品加工業成為荊州首個千億級産業。
“2013年,全市加工産值與農業總産值比值由2011年的1.1:1提升到1.8:1,但和全省平均水準2.1:1比仍有差距。”荊州市委農辦主任、農業局局長黃君説,如果這一比值達到武漢市的3.65:1,則農産品加工産值將再翻一番。
為了加速農産品加工業發展,荊州市大力引導企業走全産業鏈發展之路,推進農産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型升級。
全産業鏈發展,對農業、農民意味著什麼?湖北峪口禽業有限公司種雞西南事業部總經理孫成浩算了一筆賬:蛋雞生長期約500天,産蛋16~17公斤,優良種苗和技術指導可使産蛋量增加2公斤,每公斤10元,1隻雞可增收20元;購買雞苗每只低於市場價0.2元,回收雞蛋每公斤高於市場價0.1元,加上淘汰蛋雞回收,流動蛋雞超市可使每只蛋雞增值25元。
流動蛋雞超市,是峪口禽業利用雛雞1:80倍的産業帶動效應,為養殖戶建立的一個全程服務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峪口禽業與雞蛋出口企業、淘汰雞收購企業及銀行合作,為農戶提供從種苗、飼料、收購到信貸全産業鏈服務。
由於破解了“産不出”、“賣不出”和“貸不到”三大難題,流動蛋雞超市迅速得到農戶的認可。今年6至9月,流動蛋雞超市已為荊州區30萬隻蛋雞提供服務。“到2020年,峪口禽業將建成100個流動蛋雞超市,服務1億隻雞,成為世界最大的蛋雞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孫成浩説。
為推進全産業鏈發展,荊州市委、市政府調整成立農業産業化暨農産品加工業發展領導小組,進一步明確25個成員單位的職責;同時,圍繞糧食、油脂、水産等優勢産業,重點打造13條全産業鏈條,推動單打獨鬥的“企業效益”向集群發力的“産業效應”嬗變。
在打造全産業鏈過程中,石首市抓住“一條魚、一枚蛋、一根筍、一棵樹、一隻雞、一粒糧、一朵棉”,重點打造林木、糧食等特色農産品加工産業體系;洪湖市積極推進産業化經營的“德炎”模式,提高洪湖農産品品牌知名度。
“有企業,才有産業鏈。”湖北小胡鴨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胡秀蓉説。作為湖北省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小胡鴨”年加工麻鴨500萬隻,行銷網路遍佈湖北並進入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由於原料選的是江漢平原湖區原生態養殖的土麻鴨,飼養週期長達500天,市場擴大後,基地就跟不上了。目前,公司正在整合資源,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延伸産業鏈。
為推動百億斤糧食大市創建,監利縣建成水稻集中育秧基地28個,可為50萬畝早稻提供優質秧苗。“育秧工廠建起來了,每年育秧只用3個月,剩下的9個月幹什麼?”監利縣委常委胥金普説,“引進湖北巨象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這樣有品牌、有渠道的企業,發展蔬菜種植,就能把全縣幾千畝育秧大棚利用起來,形成一個大的蔬菜生産聯合體。”
圍繞龍頭企業,荊州市充分發揮園區在空間聚集、産業關聯、專業協作、資源共用、服務配套等方面的優勢推進全産業鏈建設。目前,全市已建成9個縣級農産品加工園和湖北大明水産精深加工園,其中,監利縣農産品加工園被認定為國家級農産品加工園。
走進年加工能力達30萬噸的大明水産精深加工園,第一站就是“漁家故事”展示廳。從精品魚苗到休閒小吃“棒棒魚”,展示廳裏濃縮了他們如何從一家水産研究所發展成為集苗種、養殖、加工、技術服務及生物製劑于一體的全産業鏈企業。最近,大明水産再次“跨界”,啟動了中國首家淡水魚菜式連鎖餐廳——好奇漁館,讓10萬畝健康養殖基地的活魚直接“遊上”餐桌。
如今,産業鏈的集聚效應開始顯現。2012年,襄大集團在全國首批生豬調出大縣松滋市建設襄大農牧(松滋)食品工業園,打造從種豬繁育到冷鏈物流全程式控制制的肉食品産業鏈。“自有養殖場年産生豬80萬頭,只夠屠宰廠‘吃半飽’,其餘都是訂單收購。”工業園經理劉洋波介紹,從建設示範養殖小區到種苗、飼料、防疫、技術、銷售,訂單農戶可享受全程服務。
主體之變
——從“政府主導”到“政府引導”,依靠市場主體來推動服務下沉,吸引更多社會資源服務“三農”
不是種子經銷商,卻為農民帶去最新的品種;不是農技推廣員,卻為農民解答一個個棘手難題;不是“糧販子”,卻為農民帶去最盼望的訂單……今年,湖北荊楚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大客戶服務部3台車、12人服務團隊成為江漢平原種糧大戶家的“常客”。
“工商資本的進入,加速了農業規模化、機械化進程,也推動種企的經營理念從‘賣種子’變成‘賣服務’。”荊楚種業總經理鄢又國坦言,“以前千家萬戶,企業服務到戶做不到;現在服務好大戶,周圍農民全被帶動起來了。”
在鄢又國看來,為大戶服務,是未來3~5年種業發展的趨勢。這一趨勢將帶來三大轉變:産品的優質化、技術指導的常態化和産銷服務的一體化。為省去種糧大戶選擇農藥、化肥的麻煩,荊楚種業發揮品牌優勢,優選江漢平原10家農資企業籌建“農資一站全”。
“行業越發展,企業服務越到位,反過來,客戶的要求也更高。”黃君認為,“對於政府想做而做不了的事,必須依靠市場主體推動服務下沉。”因此,他將自己的工作重點之一定位在“培育市場主體”上。
位於荊州西郊的華中農高區,是我國華中地區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2013年9月被科技部批准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然而來到華中農高區開發管委會,首先映入眼簾的卻是“售樓處”3個字。
看到記者滿臉疑惑,管委會招商部副部長付雲峰笑著説,華中農高區既是“農”字號的高新區、開發區,也是一個能容納10萬人的城鄉一體化新區,因此在建設中,荊州市政府和湖北省聯投集團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合作,政府供地,聯投注資;在運作上“政企融合”,管理機構為華中農高區管委會,運作平臺為湖北省華中農業高新投資有限公司,雙方合署辦公,工作融合,人員融合。
從“政府主導”到“政府引導”,一字之差,卻“打開大門”吸引來更多市場主體進入農業,服務農民。
“你好,格力電器幫工團還招人嗎?”接線生輸入來電號碼,發現小盧是第二次來電報名“幫工團”了。以前登記過的姓名、地址、學歷、就業意向等資訊與他核對後,接線生告訴小盧別著急:“幫工團分批出發,出發前工作人員會與你聯繫。”
記者看到的這一幕,每天都在壟上呼叫中心上演5000多次。從種養技術、銷售資訊、法律諮詢到求職交友,12316壟上呼叫中心60個坐席,每週7天、每天24小時為湖北農民提供“一對一”服務。
作為全國農業系統公益服務統一專用號碼,12316在大多數地方都是農業部門的資訊服務熱線,但荊州12316卻借助湖北長江壟上傳媒集團這一全媒體平臺,集合電視、網路、手機報、客戶端等傳播載體,交織成覆蓋湖北全省的資訊服務網,充分滿足農民對技術、農情等資訊需求;同時,將資訊需求比較強烈的農民吸收為會員,開展“點對點”的深度資訊服務。“傳媒+農業”的跨界設計,“漫灌”與“滴灌”的精準服務,使壟上行新農會成為“全國首批農業農村資訊化示範基地”,3年吸收會員近200萬人。
和壟上傳媒專注服務農民不同,江漢商報的讀者以市民為主,他們是農産品的終端消費者。瞄準讀者的安全需求,利用自身的發行渠道,江漢商報在鄂西建立10萬畝綠色蔬菜生産基地,通過種植源頭全程監控、産品産地準出檢測、全程冷鏈配送、封閉式供貨系統,為報紙讀者直供菜品。
從服務農民到服務市民,農業服務主體日益多元,但隨著産業鏈的延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增長的金融需求與單一落後的農村金融産品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化解矛盾,荊州市以破解抵押、擔保缺失為重點,不斷開發新的支農信貸産品;以利益連結為紐帶,不斷豐富新的支農信用模式;以務實高效為目標,不斷完善新的支農服務方式。
今年,荊州市農業局和中國人民銀行荊州市中心支行聯合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辦行制度,通過建立資訊數據庫、幫助組建聯保小組、開闢綠色通道、設計“一對一”融資方案等措施,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貸款能力。
“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養豬是一個高風險行業,加之豬舍等不能用來抵押,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2013年下半年,松滋市匯龍生豬集團專業合作社骨幹社員因為建設標準高、投入大、擴群快,資金出現不足。“每天僅飼料就要7000公斤,資金一旦斷鏈,損失難以計算。”合作社副理事長胡建軍説,合作社出面擔保,銀行及時發放貸款120萬元,解了燃眉之急。目前,匯龍合作社已根據不同銀行的産品特點設計了政銀合作、銀行授信和擔保平臺三種合作模式。
就在烘乾塔建設最緊要的時候,李開寶從荊州市農商銀行貸的20萬元到賬了。“用農機具做抵押,從辦理到拿到錢只用了半個多月。”作為農商銀行支援家庭農場示範點,李開寶覺得支援很給力。
當越來越多的資源匯集到農業,荊州現代農業突飛猛進,農民收入增長加速。2013年,全市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9909元,同比增長13.8%。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