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優先抓好優質小麥

  • 發佈時間:2014-11-05 05:46:0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過去的十年間,我國小麥累計增産705億斤,增長40.7%,佔糧食增産總量的兩成。但最近3年,産量增長的同時,小麥進口量也在增加,特別是優質強筋、弱筋小麥。由於國內外糧食價差持續擴大,我國小麥的國際競爭力在減弱。

  以2013年為例,美國小麥到岸稅後價與國內優質麥銷區價的價差,由之前的每噸52元增至當年的409元。優質專用小麥進口量的增長對國內麥市造成一定影響,對沿海用糧企業採購國産小麥的需求産生衝擊,也對國産小麥相關品種産生衝擊。針對此,今後在關注小麥穩産增産的同時,還要關注小麥品種結構和加工品質,積極發展優質專用小麥。

  優質專用小麥是指品質優良具有專門加工用途的小麥。按照國家標準,優質小麥分為優質強筋小麥和優質弱筋小麥兩類。多年來,我國科研機構培育的優質強筋小麥品種很多,但相對需求相比,推廣種植形成規模的品種仍然不足;優質弱筋小麥在我國只有豫皖蘇三省沿淮以南和鄂北局部地區適宜規模種植,面積和産量不足全國小麥的10%,其産需矛盾突出,進口依賴性強。

  評價小麥産業競爭力強弱,不僅要看單産水準、總産數量,還要關注品質,即面筋指數、沉澱指數、穩定時間、粉質特性、拉伸特性等相關加工數據。也不是僅看優質小麥的種植面積,還要看優質專用小麥的商品性如何。

  不少麵粉企業和麵包企業反映,進口小麥的品質比較穩定,國産小麥的品質差異大。一是品質不全面,部分單項指標很高,綜合指標有“短腿”。二是同一個品種品質也不穩定。有的批次麵糰穩定時間達12分鐘,有的批次只有幾分鐘。為了生産品質好的專用粉,不少企業採用幾種國産麥混合搭配的辦法,以求品質互補,或把國産優質小麥與進口小麥混合後才進行加工。

  目前國內小麥生産的品種結構,還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新變化,特別是優質專用小麥供應不足、進口依賴強。優質專用小麥與普通小麥市場價差為每噸200元,按理説,農民種植積極性會比較高,但由於受地域條件、品質特性、市場流通等因素影響,不少種植戶無法實現優質優價,只能把優質強筋小麥等同於普通小麥來賣。

  近年來,農業部推出了《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我國小麥優勢産業帶初步形成,品質結構不斷優化,小麥進口量一度明顯下降。經過持續的優勢區域建設,我國小麥加工品質將進一步適合國內專用消費需求。

  但品質提高確實也需要一個過程,且受氣候條件以及一家一戶分散種植模式等因素影響,國産專用小麥的品質穩定性、一致性等存在一定欠缺,對國外高檔強筋、弱筋小麥存在一定需求。

  從多年來的實際情況來看,當世界糧食供應緊張時,各國都會採取最嚴厲的措施限制出口,首先保證本國供應。2007年全球發生糧荒,作為主要小麥出口國之一的俄羅斯從當年11月起,2次調高小麥出口關稅,從零關稅升至40%。這説明全球小麥可利用資源的有限性和不穩定性。因此,立足國內,把優質專用小麥的供給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也是糧食安全的應有之意。

  要提高國産優質小麥品質,建議抓好以下環節:選育推廣適應本地條件的優質高産專用小麥品種,並做到統一品種不混雜,方便加工企業收購;配套相應的優質高産栽培技術措施,實施良種良法,提高種植效益,帶動農民種植意願;實行規模化經營方式,引導農民合作社、種糧大戶等新型主體連片種植優質小麥;要鼓勵用麥企業與産地農戶建立穩定的産銷關係,按照優質優價原則依約收購優質小麥。這樣,既利於企業擺脫優質原料不足的困境,又推動了小麥品種結構的調整。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