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群星璀璨 亮點紛呈

  • 發佈時間:2014-10-30 02:31:0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鄧大為

  10月29日,北京釣魚臺國賓館群英薈萃,何梁何利基金2014年度頒獎大會暨何梁何利基金成立20週年慶典在這裡隆重舉行。

  在今年52名何梁何利基金獲獎人中,有為中國科技事業畢生耕耘、成就卓著的資深科技工作者,有在研究開發第一線奮力拼搏、勇挑重擔的中年科技骨幹,有在新科技革命大潮中脫穎而出、出類拔萃的青年科技人才;有活躍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城市的科技精英,有奮鬥在邊陲荒漠、青藏高原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科技領軍人物。他們成就斐然,事跡感人,可謂群星璀璨。

  根據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評估,這些獲獎人員的科學成就和建樹成果,居於國際領先水準佔84.6%,其餘均到達國際先進水準。具體分析,今年獲獎情況呈現十大趨勢和特點。

  中青年科學家已成中堅力量

  從整體來看,今年獲獎科學家的科學成就和人員結構上都有新的飛躍。今年獲獎人的平均年齡55.6歲,與去年相同,最大年齡84歲,最小年齡37歲,創基金成立20週年以來的最小年齡。60歲以下的獲獎人40人,佔76.9%,50歲以下的獲獎人16人,佔30.7%,比去年26.1%,提高了4個百分點。

  獲獎人中,院士16人,佔30.8%,非院士科學家36人,佔69.2%。徹底改變了10年前院士高居獲獎人75%的比例。這也從另一側面説明我國中青年科學家已挑起科研的重擔。此外,今年有7位女性獲獎人,是歷年獲獎人中女性較多的一年。從獲獎科學家的科研成果水準來看,國際領先水準佔84.6%,國際先進水準佔15.4%,再創歷史新高。

  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成績斐然

  獲獎科學家鎖定前沿,厚積薄發,在數學、力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科學成就及其廣闊應用,正在改寫世界領先的記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何梁何利基金的“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兩位得主,都是在基礎科學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學家。一位是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趙忠賢院士,他把畢生精力奉獻給高溫超導研究,帶領團隊做出了世界公認的研究成果,使我國高溫超導走在國際前列;另一位是清華大學教授,國際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薛其坤院士,他海外學成回國,在凝聚態物理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開拓了界面高溫超導研究的新方向,領先國際先進水準。

  復旦大學陳恕行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鄭曉靜教授、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李勁松研究員分別在偏微分方程理論與應用研究、沙漠運動規律及風沙環境力學、膜轉運蛋白的結構與機理、體細胞重編程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高精尖技術研究碩果纍纍

  南京航空航太大學趙淳生教授開創了我國超聲電機領域,揭示了超聲電機的運動機理,提出了系統理論和設計方法,主持研製出50多種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超聲電機,已成功應用於嫦娥-3號紅外光譜儀的精密驅動與控制和生命科學研究中的細胞穿刺系統。北京理工大學吳嗣亮教授,在雷達、航太測控及衛星導航定位領域做出多項科研成果,已在航太交會對接、高軌飛行器高靈敏度快速捕獲、高精度跟蹤中應用。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黃江川研究員,現任嫦娥二號衛星總設計師,提出並在國內首次實現多目標探測思想,開創了國際上月球、日地平動點(L2)和小行星(4179圖塔蒂斯)多目標探測的成功模式,創造了780米近距飛躍小行星的世界紀錄。西安交通大學蔣莊德教授,長期從事微納製造和精密測量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開發了耐高溫壓力感測器,解決了制約我國航空航太、石油化工、軍工等領域惡劣條件下的壓力,加速度等測量的重大技術難題,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和産品壟斷。

  新興交叉學科方興未艾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萬立駿研究員,將實驗、儀器研製和理論研究相結合,從分子錶面組裝出發,在電化學、表面科學和奈米科學交叉領域取得新的研究成果,積極推動奈米材料在鋰電池和水處理中應用,推進了新興戰略性産業的形成。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宗寶寧副總工程師,在石油化工行業潛心研究近30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晶態鎳催化劑的工業化生産和應用。南京工業大學校長黃維教授,在構建新興交叉學科——有機光電子學科的理論框架體系、實現有機半導體的高性能化與多功能化等方面取得了國內外同行公認的原創性和系統性成就。

  産學研結合成效顯著

  由於産學研合作創新推進企業轉型升級,此次獲獎的科研成果呈現技術、工藝和設備的成套性,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日益凸顯。

  北京三聯虹普新合纖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劉迪董事長,帶領團隊研究開發了多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錦綸聚合及紡絲成套工藝及裝備技術,提高了産品品質、降低了物耗能耗,大大提升了我國錦綸行業的整體技術水準和國際競爭力。華中科技大學尹周平教授,長期致力於電子製造裝備和數字製造技術領域的研究,面向國家發展高端電子製造裝備的重大需求,攻克了超薄晶片高可靠剝離、飛行視覺引導下高精貼片和鍵合性能精確調控三大關鍵技術,同時還發明瞭拾取裝置、貼片裝置和熱壓裝置三大核心裝置,主要技術指標超過了國際同類設備先進水準,成套技術和裝備的研發成功,使該産品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中南大學趙中偉教授研究出難冶鎢資源深度開發應用關鍵技術,突破了國內外長期認為白鎢礦不能鹼分解的理論禁錮,發明瞭基於浸出結晶耦合機理的白鎢礦氫氧化鈉分解法,以及高濃度離子交換、深度除雜等整套技術,解決了鎢資源的高效利用問題,推廣面達93%,使我國鎢資源使用年限由不足5年延長到25年以上,潛在經濟效益達4100億元。

  國防科技戰線群英薈萃

  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四院許波研究員,從事精確制導武器系統總體技術研究20多年,解決了諸多關鍵科研難題,突破了傳統模式,填補了國內外空白,創世界領先水準,推進了我國精確制導技術的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官學院錢立志教授,自主創新研發成功系列新彈種,使炮兵的大面積殺傷彈藥能夠實現精確打擊和電子干擾,提升了部隊戰鬥力,該技術方法已廣泛應用在陸、海、空軍的裝備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軍事效益。南京理工大學付夢印教授是我國導航與控制領域知名專家,研製成功陸用鐳射捷聯慣導系統,使我國陸用壓制武器裝備實現了快速機動、精確打擊、高效毀傷的作戰使命要求,已在國內列裝使用,創直接經濟效益近4.1億元。

  環保生態科研破解瓶頸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施章傑教授,探索惰性物質催化轉化,從源頭上降低合成工業污染,尋求綠色、可持續物質轉化途徑,為控制化學反應的源頭污染做出了貢獻,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巨大的潛在實用價值。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徐子偉研究員,研製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飼用NSP酶製劑和環保飼料,使畜禽氮磷減排30%以上。中國石化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方向晨高級工程師首創通過“烷基轉移再脫硫”的柴油超深度脫硫技術,解決了含空間位阻結構類硫化物脫硫的世界性難題,顯著提高了車輛尾氣的潔凈程度。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區域創新別開生面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尼瑪扎西研究員海外學成歸來,長期從事青稞種質資源和遺傳育種研究,他帶領團隊首次完成了青稞基因組測序與基因圖譜繪製,成功選育出突破性的青稞新品種藏青2000,該品種具有産量高、産草多、優質、抗蚜蟲等優點,平均畝産增加50斤以上。

  寧夏吳忠儀錶有限責任公司馬玉山高級工程師,20多年紮根西北,潛心研究控制閥産品技術,利用介質對流、擴散等理論創新,攻克了控制閥的設計技術難題、材料難題和製造工藝難題,使産品品質和技術水準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市場佔有率達90%,實現銷售50億元,利稅20億元。中國石油塔裏木油田公司王招明高級工程師,奮戰在新疆戈壁沙漠油氣勘探開發和生産一線30年,首次提出滑脫擠壓“頂棚構造”的觀點,創新了前陸盆地油氣地質理論,將勘探深度向下拓展了3—4千米,指導了深層大氣田的發現,近年來新發現6個天然氣地質儲量在1—3千億方的大型氣藏,形成克拉蘇深層兩萬億方天然氣資源規模的大氣田。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賴遠明研究員長期從事凍土地區道路工程研究,揭示了塊碎石路基的降溫機理,在國內外率先提出凍土工程溫度場、滲流場和應力場三場耦合問題的數學力學模型,給出了其數值分析方法,成果已應用於青藏鐵路、寧張公路大坂山和崑崙山隧道等寒區工程,極大改善了西部的交通條件,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醫藥健康産業成果出類拔萃

  醫藥領域每年被提名人最多,今年從85位參評人中脫穎而出的7位獲獎科學家,是我國醫學藥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拔尖人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張志願教授,在修復顱底及口腔頜面軟硬組織缺損和創建高位頸動脈重建術方面,無論是形態、功能還是生存率,都堪稱世界一流。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卞修武教授,開創並引領了腫瘤幹細胞血管生成研究領域,揭示了腫瘤微血管構築特徵,始動細胞與分子機制,治療靶點與干預措施,為抗血管生成治療新策略的建立和應用提供了重要理論和技術支撐。南通大學顧曉松教授,發明瞭殼聚糖人工神經移植物,揭示殼聚糖作為神經修復材料的生物學機制,並在國際上率先應用於人體,修復周圍神經缺損,使患者損傷肢體功能恢復療效優良,克服了周圍神經缺損修復自體神經移植供體來源受限的世界難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李蘭娟教授,是我國人工肝的開拓者,創建獨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支援系統治療重型肝炎獲重大突破,顯著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她還在國際上首次明確了H7N9新流感病毒起源,遏制了疫情蔓延。

  論文專利數量均有躍升

  獲獎科學家發表的論文多,且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多,是今年一大亮點。創新獎14位獲獎人,發表論文681篇,平均每人48.6篇,發表論文最多者120篇。進步獎36位獲獎人,發表論文5925篇,平均每人164.6篇,發表論文最多者420篇。

  另一亮點是獲獎人授權的專利多,創新獎14位獲獎人,擁有專利402項,平均每人28.7項,個人擁有最多專利120項。進步獎36位獲獎人,擁有專利962項,平均每人26.7項,個人擁有最多專利193項。進步獎和創新獎共50位獲獎人,擁有專利1364項,總平均每人27.3項,比去年每人平均19.2項有較大提升。近年來,科技人員加強了智慧財産權戰略保護意識,如南京工業大學黃維教授,在有機光電子學研究和材料製備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績,並有意識地申請了國內外專利,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專利群,較好地保護了自己的核心技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