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蔬菜垃圾”能否變廢為寶?

  • 發佈時間:2014-10-28 01:30:0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打破砂鍋

  因缺乏科學有效的處理手段,我國每年1億噸的蔬菜副産物被隨意丟棄、堆放,利用率較低的同時也造成了環境污染。請關注——

  你是否想過,蔬菜從田間到餐桌,中間會經歷收穫、貯存、加工、裝卸及運輸等一系列的過程,可能會産生大量的副産物,即所謂的“蔬菜垃圾”,這些“垃圾”處置不當,有可能會給環境帶來一系列的影響。

  如今,隨著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蔬菜種植規模大幅度增加,已成為世界上蔬菜産量最大的國家。但目前我國對蔬菜副産品處理的現狀是隨意丟棄、堆放,對土壤、水體、空氣等都造成了一定的污染隱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業界對蔬菜副産物認識的提高,蔬菜副産物無害化處理和變廢為寶問題正逐步提上議程。

  為推動蔬菜副産物綜合利用處理技術的發展,深入探討蔬菜副産物利用的有效途徑,實現資源迴圈利用最大化,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主辦,陽光盛景(北京)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蔬菜副産物綜合利用處理技術交流會”近日在京召開。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任賈敬敦表示,要高效利用蔬菜副産物資源,需要政府、科技界、相關産業、市場共同協作,尋找一條解決農業污染問題的高品質發展之路。

  不恰當處理引起環境危害

  “蔬菜副産物的特點之一在於來源非常多樣化。在蔬菜生産、加工、運輸和滯銷過程中産生的葉、根、莖和果實等都可能是其來源。”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所副所長鄒國元介紹,“未經處理的廢棄物被傾倒到水中,或者蔬菜廢物堆積分解産生的滲出液可能隨雨水流入水體,從而導致水體污染。蔬菜廢物具有較高的含水率、揮發性固體含量高、易於生物降解等特點,在堆放、儲存和運輸過程中會産生惡臭氣體,對大氣産生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時容易滋生蚊蠅、傳播細菌,影響環境衛生,影響人體健康。有的農戶在商品部分采收後,噴灑除草劑讓尾菜枯萎,土壤農藥殘留增大,給菜田土壤帶來較高的污染風險。”

  “中國是世界上蔬菜産量最大的國家,2012年産量達5.7億噸;蔬菜生産有著區域性和集中性的特點,因而在收穫、貯存、加工、裝卸及運輸過程中産生大量的蔬菜副産物;同時蔬菜生産基地、加工廠、轉机運輸站和農貿市場等,均有大量蔬菜葉、莖、果實等副産物産生。”專業從事有機固廢無害化治理、資源化利用及生態農業、土壤生物修復和生物技術應用的陽光盛景(北京)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維民表示。

  張維民介紹 ,北京市現有蔬菜種植面積約4.3萬公頃,蔬菜副産物種類繁多,包括蔬菜葉、秧、莖、根、落果等,每年産生的有機廢棄物約513萬噸。大量的蔬菜副産物含水量高、易腐爛,造成田園污染、病蟲害傳播和水體、土壤污染等。

  妥善處理才能變廢為寶

  “蔬菜廢棄物比起畜禽肥料而言,本身是一個有機肥料資源,如果技術到位的話,資源化的過程比較快”,鄒國元表示,蔬菜副産物除部分發生病蟲害的蔬菜組織外,不含有其他的毒害物質,大部分是一種寶貴的有機資源。然而,由於其水分含量高,養分含量低,一般處理方法難以發酵完全。

  “當前對於蔬菜副産物的處理,主要有三種。”鄒國元介紹,一是進行肥料化處置,這包括堆肥處理以及漚肥處理。二是飼料化處置,將廢棄物製作成蔬菜粉、顆粒飼料等,山東、甘肅等地均有將蔬菜副産品製作成黃粉蟲、蚯蚓等養殖用飼料。三是進行食品化處理,蔬菜加工廠可以在品質有保障的情況下,提取一些可以食用的東西。

  他認為,應當因地制宜採取適合的方式。若産量規模較大,可以依託第三方處理。如果産量小或者農戶較為分散,則更適合採用農民自主開展小規模的堆肥、漚肥方式。漚肥處理比較理想化的情況是跟沼氣發酵進行聯合處置,把蔬菜廢棄物扔到沼氣池,然後收集到沼渣、沼液,沼渣、沼液可以還田,但可能會産生一些比如甲烷之類的有害氣體。堆肥的優點是簡單易行,加點調理劑農民就可以自己處理,缺點是需要翻堆回田利用,付出額外勞動力。而漚肥不需要額外勞動力,漚兩三個月,漚熟的液體內就可以産生沼氣,從管理部門而言成本較低。

  張維民介紹 ,陽光盛景目前採用“複合腐熟菌劑+翻倒好氧發酵”的處理工藝以及“碾碎揉絲機+履帶式翻倒機”的設備整合,解決了蔬菜副産物中高含水、黏稠、表面有蠟質層、多纖維等處理難題,從而將蔬菜副産物轉化為無臭無味的生物發酵活性有機肥。對蔬菜副産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後,其産出物可直接用於還田,培肥地力,實現了迴圈利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産業化迫切需要政策引導

  鄒國元認為,目前蔬菜副産物處理的技術發展方向主要是從回收到處理,比如怎麼更快更完整地回收上來,如果蔬菜沒有及時收回來就會腐爛,“但更為重要的還在於處理,作為廢棄物,從地頭到企業到消費者需要一個完整的鏈條。”鄒國元説。

  對於蔬菜副産物處理今後的發展,鄒國元建議政府應當加大投入,建立普惠政策,支援蔬菜副産品處理企業的發展。同時約束相關排放企業的行為,從而促進生態補償。此外,他認為,我國在配套化方面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在運作模式上可以借鑒國外把環保納入到整個體系,同時加強相關設施與技術的推廣與普及。

  張維民坦言,從商業模式方面,應當促進蔬菜副産品處理的産業化發展,形成産業鏈,從而使得相關處理企業能夠持續獲得利潤,形成共贏的格局,即使在國家政策暫時缺位時,自産業鏈仍然能夠運作下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