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A股全部股票都是依法治國概念股

  • 發佈時間:2014-10-25 06:34:38  來源:杭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陳恩摯

  經過二三十年的經濟高增長之後,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不過,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迫切地渴望法治。

  十八屆四中全會于23日下午在京閉幕。此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依法治國”提到了中共執政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各界廣泛的關注。

  我們知道,法治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問題,更是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治本之策”。從經濟的視角來看,法治有兩個重大意義:

  一是,法治可以提高經濟運作的效率。實踐證明,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往往比政府更有效率。這些年,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經濟社會也長期處於一個高成本運作的狀態。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和官員們的權力過大,越俎代庖。比如,在一些地方,要做一個房産項目要蓋一百多個章,這必然會滋生腐敗,影響到企業,影響到經濟運作的活力和效率。

  為此,去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一個重大戰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希望以此提高經濟的效率。不言而喻,這就必然要求“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明確權力的邊界,防止權力濫用。

  不過,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防止權力濫用比簡單的劃分權力邊界(權力清單)難得多。要想讓官員的權力,特別是高級官員的權力得到有效約束和監督,僅僅自上而下的監督是不夠的。管理層還應該通過推進民主政治、輿論監督及“權力陽光下”實現自下而上的監督,同時,要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形成不同權力部門之間的制衡。其核心的邏輯是,通過制度安排把“利己需要先利百姓,先利社會”的機制在官場生根發芽。這些制度和機制的形成都有賴於法治的力量。

  二是,管制越少,經濟越市場化、自由化,越需要法治作為保障。當“權力被關進制度的籠子裏”,“市長經濟”也隨之向“市場經濟”轉變。這個轉變必然對配套法治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

  放眼全球,我們知道,哪的規則和法律更公平、公正,能夠更好地保護財産權,讓參與者更有安全感,哪的市場便更具包容性,更有活力,能夠吸引到更多的人才和投資。長遠來看,不同經濟體之間,歸根到底比拼的也是法治。由此來看,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重要議題“依法治國”與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全面深化改革”是相呼應的,也是執政者深化改革的必然選擇。

  為此,經濟學者劉勝軍前陣子提出“過去30年主要是搞經濟,未來30年搞法治”,我頗為認同。

  這幾天,在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之際,有研究機構在分析哪些股票是依法治國概念股。其實,結合上述分析可以肯定,若法治建設能取得重大進展,A股全部股票都是依法治國概念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