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願諾貝爾科技獎離我們更近

  • 發佈時間:2014-10-10 06:29:40  來源:大連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劉曉文

  2014年的諾貝爾科技獎很有意思:英國挪威三名科學家發現了“大腦中的GPS”——組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將可能解開阿爾茨海默症之謎;美國、德國科學家利用熒光分子為細小物體做“標記”,使科學家能在顯微鏡下一瞥奈米級別的微小世界;日本教授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教授中村修二所研究的藍光LED引發照明技術革新,使全球15億人受益 ……

  諾貝爾科技獎所倡導的原始性創新科技,對人類整個文明、社會進步都有重大影響作用。這些即將改變或者正在改變我們生活的事物,都來自於獲獎科學家的原創,也正是這些耳熟能詳的事物使曾經似乎高深莫測的科學研究、技術革命與普通百姓有了貼近感。

  貼近,還在於獲獎者們的故事。上世紀70年代初,世界掀起氮化鎵的研究熱潮,而利用它開發出藍光二極體被認為是一個大膽設想。上世紀70年代末,大多數科學家都放棄了。但赤崎勇堅持研究,最終為利用氮化鎵材料製造藍光二極體奠定了基礎。對於熟悉科學史的人來説,這些更是耳熟能詳的:牛頓發明微積分之後,在27年裏對誰都沒有提起此事;他在光學研究上的成就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光的理解,也是過了30年才與世人分享這一成果。卡文迪許發現或預見到了能量守恒定律、歐姆定律、道爾頓的分壓定律、裏克特的反比定律、查理的氣體定律和電傳導定律……當這個清單被人們所熟悉,卡文迪許已經去世近一個世紀。科學技術歷來是服務人類、貢獻人類的,需要更多的科學家在基礎研究方面進行原始創新。

  實際上,中國人並不陌生諾貝爾獎,楊振寧、李政道……一個個華裔科學家的故事都曾經激發一代又一代人獻身科技的熱情。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讓中國人邁向諾貝爾獎之路更近。從模倣、抄襲、借鑒、轉型到自己發明、創造、創意,中國正在走自己的原始創新之路。科學之路在於嚴謹並且需要堅持,科技發展特別是科技創新要求有“肥沃的土壤”,即能夠激發人們去進行創造的社會環境,讓科技在沒有阻力的“超導”環境中高速發展。著名學者閻康年曾經説,從事科學工作的人,絕大多數是由於科學內在追求的強烈吸引而獻身的,他們並不想發財,也不可能有大量財富。但是,能保證他們無後顧之憂地獻身於科學事業,卻是必要的。因此,那種使廣大學者疲於奔命地生活和分散精力與時間的狀況必須改變。而這又何嘗不應是整個社會所需要的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