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中國頒地方債管理新規 “疏堵結合”嚴防風險

  • 發佈時間:2014-10-03 14:1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中新社北京10月3日電 (記者 李曉喻)中國官方首個全面規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文件在“十一”黃金週期間“千呼萬喚始出來”。根據新規,今後地方政府依規發債,自己償還,中央不會再兜底。有分析人士表示,強調“疏堵結合”有利於切實防控債務風險。

  10月2日,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從操作層面提供了地方政府發債程式的明晰指南。這是繼今年8月修訂預演算法賦予地方政府有條件舉債許可權後,中國官方在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方面邁出的又一大步。

  官方頻頻出手對地方政府發債予以制度規範,源於快速膨脹的地方債已成為中國經濟平穩運作的一大隱患。據國家審計署數據,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約為10.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約為2萬億元,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約為4萬億元。

  此次的意見提出,要建立“借、用、還”相統一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並明確指出地方政府舉債採取政府債券方式,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

  分析人士指出,從以往側重於“堵後門”,轉為強調“疏堵結合”,在允許舉債的同時,對“借、用、還”管理機制做出全面規定,是此次規範地方債管理的一大亮點。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形成“借、用、還”一體化管理機制,改變目前不同部門“各管一段”的狀況,是化解債務風險的關鍵。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楊志勇亦表示贊同。他認為,此舉是打造“陽光化”債務,消除“火源”的重要一步。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表示,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程度的發債權,使其“由暗轉明”,輔以規範舉債機制等方式,將有助於切實防控財政風險。

  為使地方政府規範舉債,合理用債、還債,意見加上了道道“緊箍咒”。例如,地方政府不得通過企事業單位舉債;舉債規模不得超過限額,並將地方政府性債務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接受人大監督;舉借的債務只能用於公益性資本支出和適度歸還存量債務,不得用於經常性支出;地方政府對其債務自負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

  其中,中央“不兜底”尤其受到關注。劉尚希分析説,從近年來的試點來看,不少地方政府發債前並沒有根據輕重緩急對融資需求進行排序,更沒有對融資方式、規模進行綜合考慮,做出詳細的規劃和安排,“不管缺不缺錢,先發了再説”。在此情況下,債務資金的無效使用甚至比債務的不透明更加危險。

  劉尚希指出,此次意見出臺後,地方政府舉債必須自負償還責任,不能只考慮借,不考慮怎麼用和怎麼還,這將促使其在發債前做出詳細清晰的計劃,從源頭上更好地防控風險。

  此外,意見也考慮到地方政府的合理融資需求,提出推廣使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業投資和運營。

  楊志勇表示,激發民間資本活力,以較少的政府投入撬動更多民間資本,既不會加劇政府債務危機和産能過剩局面,也符合強化市場作用這一經濟改革的大方向。

  但是,分析人士提醒説,期待從此可解決地方債難題可能過於樂觀。將舉債規模納入預算管理,將考驗地方人大的履責意識和能力;要讓地方債新規切實發揮效力,還需要調整理順中央和地方政府間的財政關係。在此情況下,要讓地方債自發自還走得更穩,切實消除地方債風險,仍任重道遠。(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