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膨脹的地方債已成為中國經濟平穩運作的一大隱患,對此,中央近日頻頻出手對地方政府發債予以制度規範。
地方債:凡屬地方政府發行的公債稱為地方公債簡稱地方債,它是作為地方政府籌措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而發行的,其收入列入地方政府預算,由地方政府安排調度。
地方融資平臺:地方政府發起設立,通過劃撥土地、股權、規費、國債等資産,成立可達融資標準的公司,主要表現形式為城投公司,此類公司從銀行取得貸款,稱為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是地方債務的一大類。
國家財政部門日前初步擬定了對地方政府性存量債務的所有解決方案,數十萬億存量債務餘額的清理處置有望進入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質階段,存量債務餘額應在明年1月上報。[詳細]
《意見》指出,要修明渠、堵暗道,賦予地方政府依法適度舉債融資許可權,加快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同時,建立"借、用、還"相統一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詳細]
地方政府主要的融資渠道包括融資平臺貸款、信託融資、城投債等。在平臺貸監管收緊之後,一些地方變相融資的行為愈演愈烈,不少地方通過信託貸款、融資租賃、售後回租、發行理財産品、墊資施工等方式變相融資。
與國外深陷債務危機的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是內債,債權人主要是國內機構和個人。審計署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和36個地區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顯示,地方政府債務"債權人"主要有三方:銀行、地方債券、其他單位和個人。
尹中卿表示,國內外對地方債規模有不同評估。但與一些地方官員座談時了解到,審計署兩次審計只是摸清了地方債的"底數"而不是"實數",許多地方往往還有一些比較隱蔽的債務並沒有全部審計到,地方債的實際規模有可能比審計數據多一倍左右,目前地方債的實際規模很可能超過30萬億元。 [詳細]
專家認為,經濟新常態下,小企業融資對於金融機構而言是一片藍海,但是銀行信貸風險正在暴露,這種情況下,盤活存量資金就有必要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推進資産證券化,並且推動債市擴容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債務的期限錯配問題,尤其是要解決今明兩年內陸續到期的巨量地方債務。[詳細]
審計署公佈的36個地方本級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顯示,已經有16個地區債務率超過100%,地方債局部風險凸顯。專家認為,地方政府舉債頻現"小鍋烙大餅",就其根本而言,仍然是體制性原因,以及GDP增速為導向的政績觀,因此要從地方債的控制和管理上下手,處理好中央和地方在財政體制和金融體制上的關係。[詳細]
有的地方在高額負債之下,開工項目並未考慮資金的使用績效,大量舉債發展卻未形成優質資産。有的地方投資建設全憑"拍腦袋",甚至打著"改善民生"的旗號建設一些形象工程、奢華工程、浪費工程。這些工程並沒有帶來形象,反而招致群眾不滿,嚴重損害黨和政府形象,一些工程還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詳細]
截至2014年底的存量債務餘額應在2015年1月5日前上報,2016年起只能通過省級政府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方式舉借政府債務。專家表示,如能夠真正落實到位,地方債將被關進預算的"鐵籠",徹底切斷地方政府債務蔓延的後路。[詳細]
發改委表示,下一步,要堅決剎住地方政府性債務無序擴張勢頭,區分債務情況實行差別化管理。要儘快出臺債務風險預警機制,按照不同地區信用水準、負債規模和債務率等風險指標的不同,實施差別化分層次監管 。[詳細]
把政府性債務作為一個硬指標納入政績考核。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要對本地區地方政府性債務負責任。地方各級政府要切實擔負起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防範化解財政金融風險的責任,政府主要負責人要作為第一責任人。[詳細]
一是要求地方政府要統籌各類資金,優先保障項目續建和收尾;二是允許申請發行政府債券置換高利短期債務;三是合規在建項目,有融資協議的允許繼續按協議融資,鼓勵採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或地方政府債券解決後續融資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