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機收,讓傳統“三秋”變“一秋”
- 發佈時間:2014-09-25 02:31:14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徐春光
一年一度的秋收又要到了。正當我國不少玉米産地機械化收穫還處於較低水準的時候,山東省諸城市已率先實現了玉米生産全過程機械化。預計今年玉米機收面積將達到85萬畝,機收率突破90%以上。是什麼原因加速了諸城玉米生産的機械化進程?筆者就此深入諸城市進行了調查採訪。
多路出擊“重點突破”
諸城市委常委、副市長李慶華説:“自1998年實現小麥生産全過程機械化後,諸城就開始引進、試驗、推廣玉米聯合收穫技術,把主攻重點轉向玉米收穫機械化。”
總結起來,主要有“五種模式”:
一是全面推廣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為促進保護性耕作技術,全市玉米收穫保護性耕作機械化技術宣講團貼近農村、貼近基層、貼近農民,啟動了大培訓、大推廣和農機科技進村入戶工程,深入進行巡迴宣講和技術指導,向農民宣傳推廣玉米收穫機械化技術及機械收穫玉米的作用和意義。二是深化農機“一條龍”作業模式。在推進玉米收穫機械化過程中,諸城市把玉米機收和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機械化結合起來一起抓、一起推廣,大力推行玉米機收、秸稈還田、小麥免耕播種“一條龍”作業。三是大力抓好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圍繞發展農業迴圈經濟和促進農民增收,大力推廣以秸稈還田為重點的機械化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全市玉米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機械保有量達到3600多臺,玉米秸稈還田(青貯)面積約佔玉米收穫面積的90%以上。
四是完善“3+1”農機服務模式。充分發揮各類農機合作組織的作用,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玉米生産機械化生産仲介服務和市場供求資訊服務,引導農民成立以“農機戶—玉米種植戶—畜牧養殖戶+龍頭企業”(“3+1”)模式為主要形式的農機生産合作社。通過簽訂作業合同等形式,農機戶為種植戶收穫玉米,作業後粉碎的秸稈直接送給畜牧養殖戶,養殖戶生産的牛奶銷售給奶業加工龍頭企業,形成一個增收的産業鏈條。五是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通過實施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保護性耕作示範項目”和“玉米機械化生産示範縣項目”建設,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建立玉米機收示範縣和示範基地,帶動玉米生産機械化發展。
農機農藝“無縫嫁接”
諸城市農機局局長王淑貴説:“農機農藝‘無縫嫁接’,是諸城發展玉米收穫機械化的重要技術保證和成功經驗。”
與農機打了30多年交道的“全國農機示範大戶”趙佃相深有感觸地説:“械化收穫技術,改套種為機械直播,引導玉米種植行距的逐步統一,改變了繁雜不一的玉米種植方式,為玉米機械化收穫奠定了良好基礎。”
有著近30多年農機推廣工作經驗的諸城市農機技術推廣站站長、高級工程師臺沐雲説:“對收穫機械而言,最主要的是要解決行距問題,如果一開始就讓農民改變種植模式幾乎是不太可能的。通過機械的使用推動農藝的改進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但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還要通過大量的技術措施。”
2009年,諸城市農機和農業部門聯合製定了夏季的小麥機收、秸稈還田和玉米免耕播種以及秋季的玉米機收、秸稈還田和小麥免耕播種技術指導意見,使農機農藝結合的玉米機械化生産技術體系建立起來。
遍地開花“碩果纍纍”
在被譽為“機收達人”的百尺河鎮岳溝社區鹿汝春家裏,筆者看到院內並排停放著3台玉米聯合收穫機,其中一台是4YZ-3型自走式玉米聯合收穫機。鹿汝春指著這台機器打開了話匣子:“以前,人工收割15畝玉米需要140個工時,現在,用機器收割玉米最多需要4個工時,節約工效35倍,一台玉米聯合收穫機在一個作業期能收穫1200元,收入達五六萬元,去掉成本,一年收入在4萬左右,兩年就可收回成本。”
諸城市農機局主任科員臧傳波説:“近年來,隨著玉米價格的攀升,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不斷提高,2014年諸城市夏玉米種植面積達93.5萬畝,機收市場十分廣闊。”
早在2001年,諸城市就建立了省級農業機械化示範區,對玉米機收的推廣起到了示範帶動和輻射作用。當年,鹿汝春就成為諸城第一個購買玉米聯合收穫機的農戶,到2008年,諸城市玉米聯合收穫機增加到了120台,這是一個緩慢的推廣過程。諸城市在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過程中,採取玉米收穫機械優先補貼的原則,有力地推動了玉米收穫機械的發展。
“抓好秋季玉米跨區機收,成為推動諸城市推廣玉米收穫機械的又一措施。”臧傳波介紹,多年來,諸城市小麥跨區機收工作做得非常出色,這無形當中為開展秋季玉米跨區機收積累了經驗。諸城市按照“鞏固夏季,拓展秋季”的思路,2005年秋季率先開闢了玉米機收跨區作業。當年,諸城市農機部門組織了10多臺玉米收穫機赴聊城、濟南等省內地區作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此後,諸城不斷拓寬作業領域,在增加機手收入的同時,讓農機手認識到了玉米機收高效率、低成本、搶農時的優勢所在。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