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期貨上市十年彰顯三大魅力
- 發佈時間:2014-09-23 09:07:0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自2004年9月玉米期貨恢復上市以來,十年累計成交量2.57億手,2萬個客戶參與,其中法人客戶2000多個?
讓我們將時光回溯到十年前。
2004年9月22日上午9點整,隨著一聲鑼響,國內現貨市場上最大宗的農産品——玉米,正式在大商所恢復交易,這也是自1998年清理整頓結束後我國推出的首個糧食期貨品種。自此,中國玉米期貨和玉米産業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如今,玉米期貨迎來了上市十週年。玉米期貨上市十年來,交易運作穩健、期現貨市場銜接緊密、産業客戶套保避險效果較好。玉米期貨市場經受住了各種考驗,沒有發生任何風險事件,重新起航的玉米期貨已逐步進入穩步發展的軌道。
經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國家對玉米實行了臨時收儲政策,對現貨市場供需産生了較大的影響,玉米期貨市場的運作同樣也反映了政策帶來的影響。目前收儲政策面臨“七年之癢”,未來政策的走向廣受關注。接受《證券日報》採訪的多位專家及業內人士表示,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1年聚焦三農主題。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 糧食安全事關國家安全,“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這也是國家收儲政策變化的先決條件。
新湖期貨研究所副所長時岩表示,國家不會馬上取消臨儲政策,這個緩衝期會有兩三年的時間。棉花及大豆收儲政策已開始實行直補政策試點,玉米收儲政策的調整僅是個時間問題。一旦條件及時機成熟,在小麥、水稻、玉米三大農作物中,玉米有望率先實行直補政策。
上市十年運作平穩
呈現三大亮點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建立期貨市場以來,玉米期貨先後在國內多家交易所上市交易,由於在通脹背景下玉米價格持續上漲,各方一度出現盲目無序發展的局面,且長春聯交所出現違規交易事件。在1998年第二輪治理整頓中,玉米期貨被停止交易,直至2004年9月22日又在大商所恢復玉米期貨交易。
總體看來,玉米期貨運作十年來呈現出以下三個明顯特點:
一、玉米期貨交易運作穩健,反映並強化了國家對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政策。自上市以來,玉米期貨經過大約一年的培育期,市場成交持倉進入了三年的高速增長階段。其中,2006年玉米期貨成交量6765萬手、成交金額1.02萬億元,高出CBOT玉米成交量43%,市場規模達到歷史頂峰。隨後,受金融危機和國家産業政策的影響,玉米成交持倉陷入低谷,目前仍處恢復增長階段。自2010年始持倉量回升後一直處於相對平穩水準,2013年年底玉米持倉23.9萬手,同比增8%。玉米期貨上市以來,經歷了五次大的波段行情,其中最高價格為2014年的2489元/噸,最低價格為2004年的1118元/噸。截至2014年9月19日收盤,玉米期價指數終盤報收于2372元/噸,較十年前上市首日收盤價格1197元/噸上漲1175元/噸,漲幅近100%。
期現結合緊密,市場功能發揮較好。通過對歷史玉米期現貨價格的跟蹤研究表明,玉米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相關度系數達到95.79%,這表明玉米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之間存在正的強相關關係,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相互影響,期貨價格發現功能得到體現。在國家臨儲政策執行中,玉米期貨發揮了作用,一方面反映了政策資訊,另一方面又通過價格信號傳導強化了政策效果。
二、與國際市場相比我國玉米期貨行情表現出相對的獨立性。2008年以來,大連玉米期貨價格與國際期貨市場價格的相關性較前些年下降明顯,內外盤價格相關係數從2006年的0.91下降到2011年的0.12,外盤玉米價格波動對國內影響逐步減小,大連玉米期貨市場主要反映了國內市場的變化。CBOT玉米價格走勢對大商所玉米價格有一定的引導性,但引導性不強,兩個市場走勢相關性較弱,也體現出國內玉米價格走勢相對獨立的特點,成為國內市場價格的指示器。
三、相關企業對大連玉米期貨市場保持較高參與度。眾多玉米生産、貿易、加工企業以及中下游的飼料等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均以大商所玉米期貨價格為重要參考,或直接參與期貨市場避險,在數個國家執行臨儲政策品種中,玉米成為市場規模和功能作用發揮最好、與産業聯繫最緊密的品種。數據顯示,去年參與玉米期貨交易的客戶數達20多萬個,其中法人客戶數兩千余個。
目前,玉米期貨已成為産業企業管理風險的重要工具。據不完全統計,具有一定規模的現貨企業中,90%的貿易商、50%的飼料企業及一些深加工企業參與了期貨市場,特別是開展東北玉米南運業務的主要貿易商絕大多數參與了玉米期貨交易,許多玉米貿易和飼料企業通過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提高了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
收儲政策面臨“七年之癢”
玉米期貨重任在肩
2008年,突如其來的全球金融危機波及各個領域,國際農産品市場步入全面下滑通道,國內市場也受到一定的影響。雖然2008年是我國玉米的豐收年,但當時糧價的下跌使農民面臨增收美夢成空的窘境,玉米産業鏈條上糧食收購企業、玉米加工企業也深受影響。為穩定糧食現貨市場價格、保護農民利益,2008年10月20日開始,國家啟動第一批玉米收儲計劃,在東北産區計劃收儲玉米500萬噸。隨後又相繼啟動了三批收儲計劃,連續四批玉米收儲計劃總量達到了4000萬噸。此後,國家玉米收儲政策步入常態,玉米臨儲政策至今已連續執行了七個年頭。
國家收儲政策對保護農民的利益、提升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這是毋容置疑的。然而,收儲政策也引發了一些業內人士的疑問。越來越多的臨時儲備使國家付出了高額的存儲成本,且臨儲收購直接形成了與生産企業爭糧的局面,也影響著價格的市場化形成機制,企業較難按正常的市場化思路經營,執行了7年之久的玉米收儲政策已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是該繼續實行收儲政策,還是逐步走向市場化定價體系,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最近更有業內人士預期,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取消玉米收儲政策、實行市場化的保護機制是必然的方向。而未來調控政策市場化完善方向下玉米期貨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承擔更多的責任。
東方匯金期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江寬表示,玉米期貨上市以來在服務産業和國民經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雖然2008年臨儲政策出臺以後,玉米期貨受到了較大的影響,但仍然備受關注併發揮著其作用,未來調控政策調整完善過程中,必將繼續發揮積極作用。
國家糧油資訊中心市場監測部李喜貴表示,從效果上來看,臨儲收購政策的正面效應明顯,有效地解決了國內玉米再平衡的問題,也托住了市場價格,調動了市場的積極性。然而,現在托市收購市場扭曲問題日趨顯現,邊際效應逐年遞減,並最終在中國玉米市場形成“堰塞湖”,突出體現為政策性收購糧油庫存的大幅增加,進口激增和財政負擔加大。
中國玉米網總經理馮利臣認為,小麥、水稻和玉米作為我國的三大主糧,保障其安全性的政策措施必須有,而且必須堅持。他建議國家糧儲系統應增強臨儲靈活性,運作機制上向市場化方向過渡,區別考慮不同年度國內外玉米收成情況,本著“逆週期”調控的思路,在豐産年份上浮收儲數量、欠産年份下調甚至暫停國糧收儲,在這一過程中用好期貨市場。
新湖期貨研究所副所長時岩表示,政策收儲付出的成本大,但直補面臨難操作、難監督的問題,因此國家不會馬上取消臨儲政策,這個緩衝期會有兩三年的時間。棉花及大豆收儲政策正被直補政策取代,玉米政策的調整僅是個時間問題。在小麥、水稻、玉米三大農作物中,玉米有望率先實行直補政策,那時玉米期貨將發揮更大作用。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