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玉米托市收購已成“雙刃劍” 收購價格成關鍵

  • 發佈時間:2014-09-23 15:46:4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9月23日電(記者劉開雄、趙曉輝)隨著我國玉米進入收穫季節,關於玉米臨儲托市的問題再次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儘管業界對臨儲托市各有説法,但面對當前我國玉米生産過剩的局面,臨儲仍是化解數量矛盾的重要手段。然而,臨儲的價格也成為關係到整個玉米産業鏈企業生存的關鍵。

  今年夏天,我國玉米主産區遭遇旱情,影響了今年的玉米生産,但22日在成都舉行的“第七屆國際玉米産業大會”上,參會業內人士在整體方向上都比較認可今年是豐收年份,雖可能較2013年的歷史最高産量低,減産在5%左右,但仍有望超過2012年總産量。

  中糧貿易有限公司柴小峰認為,自2009年發生旱情之後,國家對農業抗旱投入很大,從旱情影響上看,今年旱情範圍及強度都不及2009年的旱情,對總體産量的影響要遠低於上半年的市場預期。

  然而,我國現在的玉米加工需求已經遠遠落後於玉米的生産能力。根據國家糧油資訊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兩年來,當年的供給能力已經高於當年消費將近4000萬噸。

  “按照國家糧油資訊中心作出的平衡分析,今年臨儲玉米托市收入量如果達到4000萬噸的時候就可以幫助流通市場實現供需平衡。”國家糧油資訊中心市場監測部李喜貴表示。

  但是,來自玉米産業鏈下游的消息並不樂觀。由於近年來國儲價格不斷升高,導致玉米加工業成本不斷上升,雖然下游企業通過大規模的兼併重組、技術升級等方式盡可能地縮減成本,但幾乎都處在虧損的邊緣。

  “我們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中糧集團生化事業部朱勇生表示,由於國內玉米成本高企,使得玉米深加工企業舉步維艱,而國際市場玉米價格低廉,對國內企業又造成巨大的壓力。

  朱勇生指出,我國玉米深加工行業7年中有5年是虧損,“現在中國的玉米深加工行業整體上都處在盈虧平衡點上下。”

  來自飼料業的消息也不容樂觀,尤其是養豬業,目前囤欄的情況比較嚴重。雖然短期內有助於增加對飼料的需求,但中長期而言卻是一個利空。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當前飼料業的開工率很低,甚至不足60%。

  下游企業正在盈虧平衡點上掙扎,客觀上就減少了玉米的實際需求。在數量上,通過國儲消化過剩的玉米,這有利於市場的供需平衡,但是收儲價格過高導致下游企業缺乏原料,而國儲庫容持續告急。此外,國儲拍賣的順價銷售政策讓企業從國儲拿量的成本只增無減。

  關鍵就在於收購價格怎麼定。目前,今年的玉米臨儲價格尚未公佈,“現在棉花、大豆都在試點目標價格機制,希望能夠儘快將玉米也列入試點。”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