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園丁” 不是“蠟炬”
- 發佈時間:2014-09-14 06:31:42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蠟炬成灰”所帶來的“犧牲”、“沉重”、“悲壯”涵義,用來形容今天的教師,是不恰當的
剛剛過去的教師節,聽慣、看慣了禮節性的儀式和活動,依然聽到的是多年不變的讚美:“蠟炬成灰淚始幹”這一千古名句。
作為一個從教多年的老師,我不大同意這個觀點。
教師不是一個悲壯的職業。要是像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多多少少有些悲壯。誠然,“蠟炬成灰淚始幹”,在那些不尊重知識和教師的年代,曾經是維繫無數老師們從事教師這個職業的理想和精神力量。但今天,尊師重教基本上已成為社會的主流觀點和共識,這種悲壯並不大適合目前教師這個職業。儘管老師們工作和家庭壓力很大,很多老師還是很陽光、很開心的,並無職業悲壯的感覺。況且,現在要從事教師這個職業,門檻是很高的。
付出並不意味著犧牲,教學中有太多的樂趣。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站在講臺上的老師一方面需要對問題和知識有深刻的理解、感悟,能夠準確地把握並進行清晰的闡述;另一方面要不斷地挑戰自己,完善自己。所以,教書應該是一種樂趣。當老師看到學生渴望的眼神、豁然開朗的表情,和不斷成長和成熟的形象,迎來了一屆又一屆青春陽光的青年人,送走一屆又一屆素質提高、奮發有為的畢業生,這種收穫的喜悅、這種自我實現的成功體驗,什麼職業能與教師這種成就感相比?
教書還是一項充滿挑戰性的工作。以往人們誤認為教學是一個重復性的工作,沒有多少挑戰性。現實是,一個負責任的、熱愛學生和教學的老師也絕不會用一成不變的教案對付新學生。因為,每屆學生都不一樣,學生的困惑、質疑對現有教學內容和方法提出挑戰,促使教師用更深入的研究、更好的表達來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不同的思維、經歷、知識結構、角度,對教師具有挑戰性。這種挑戰性就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和動力,鞭策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因此,教書是一個挑戰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是與學生互相激勵,共同成長,共同提高,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當然,職業自豪感更能對學生産生無形的動力。教學是一個育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的正面心理暗示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老師的職業自豪感、榮譽感對培養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成長會帶來潛移默化的無形力量。如果過多渲染教師職業的這種悲壯,學生會在無意識中受到影響,會形成一些負面的心理暗示:原來,整天教我們的老師,他們並不是真正喜歡這個職業,而是一種責任感在支撐;原來,教育不那麼重要和吸引人啊?否則,為什麼這個職業被人們形容得那麼悲壯呢?
人只有做自己喜歡做的,做自己擅長的,才有可能達到頂級水準。如果只是靠外在規定、制度約束,道德支撐,雖然也可以做的很好,但內心那種追求卓越的衝動並不強。光是靠“蠟炬成灰”的悲壯和犧牲,一個教師也很難保持內心的平衡。
蔡元培、華羅庚、陶行知、王梓坤等教育名家,都不認為教師是悲壯的,並以教書為樂。我自己接觸過的許多平凡的優秀老師,也是如此。例如,大學《高等數學》老師李宗元教授,教了我們78級4個係4個班一百多人兩年,當課程結束時,同學們發自內心的一次又一次經久不息的掌聲,使得他多次謝幕才得以結束課程。我們全體同學集體贈送他一面錦旗。從他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對學生和教學的愛而不是沉重。就我當老師的體會而言,雖不敢稱優秀,卻也愛學生、愛教書。
如果將來有一天,我們能看到這樣的描述:“這個園丁像老師育人一樣在護花”,“這個天使像老師一樣善良和有愛心”,那將是一種多麼美好的情景啊!那將是教育之幸、社會之幸!我們應該為此而努力,我們期待著!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