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進得來,還要看得懂

  • 發佈時間:2014-09-14 06:31:4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把觀眾放在中心位置,用心服務觀眾,才是真正放下了身段,回到了服務提供者的角色

  博物館進入免費時代已經6年多了,全國半數以上博物館免費向公眾敞開了大門。博物館的門好進了,進來的人多了,公眾的熱情高了,對博物館的期待和要求也就水漲船高了。

  門好進了,趕不上怎麼辦?你上課、上班的時間,也是博物館開放的時間;你下課下班了,博物館也下班閉門了。在每週的5個工作日中,博物館通常還會有一天不對外開放。要是趕到節假日去看個熱門展覽,就像黃金週期間的熱門旅遊景點一樣,成了大人看腦袋小孩看屁股,參觀效果大打折扣。博物館能不能延長開放時間?能不能與公眾的業餘課餘時間對接?答案是肯定的。有條件地延長開放,或者錯時開放,已經是在國際範圍內取得共贏成效的成熟實踐。比如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盧浮宮、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每週都有1-2天延長開放時間,將閉館時間延長至下班之後4-5個小時,既可以有效地分流博物館參觀人群集中的壓力,又能給學生、上班族、旅行者提供更靈活更豐富的選擇。在我國,每年的“世界博物館日”前後,一些博物館也會採取推遲閉館甚至夜間開放的方式,但這只屬於“節日福利”,並未形成制度成為常態。有媒體報道,陜西蒲城縣圖書館從白天開放、晚間休息,改成了下午休息、晚間開放,因為晚間有閒暇時間前來的群眾更多。可見,考慮公眾需求延長或變更開放時間,並非不近人情的苛求,而是觸手可及的改變。公眾並非要求博物館“24小時不打烊”,而是希望在現有條件下適當延遲閉館時間,哪怕每週只有一天,哪怕每次只有幾個小時,只要堅持下來變成制度,就會釋放出誠意,就會讓博物館更親切。

  進得來,更要“看得懂”。博物館的參觀者,大多不是專家或業內人士,來趟博物館圖的就是個開眼界學知識。博物館之所以被稱為“第二課堂”,被視為非正式的教育機構,就是因為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普及教育功能。可惜,一些博物館惜字如金,要學點知識還真不容易。比如,某個古代出土文物的介紹説明,只是個名片大小的牌牌,只簡單地寫著器物的名字,這個器物的名字經常是今天不常見也不常用的生僻字。結果是看了一通還是茫然,字怎麼念不知道,器物怎麼用不知道,製作材料製作工藝更是無從知道。再比如,一些儀器的原理,一些獨特的技術,如果只有簡單的名詞解釋,沒有比較詳盡的通俗易懂的介紹,參觀者就很難理解。博物館的陳列説明只有寥寥數語或者語焉不詳者,不在少數,這樣的博物館未免太偷懶了些。這是把觀眾當專家,還是忽略觀眾的需要?恐怕是後者可能性更大。筆者還曾有過這樣的經歷:看完博物館提供的中文介紹,完全不知道此器物的用途,讀了下面的英文解釋才明白那是一種酒器。這樣的怪事發生在中國的博物館,實在令人遺憾。

  參觀體驗的品質,是觀眾評判博物館優劣的關鍵指標。這些年,我國投資過億元的新博物館比比皆是,硬體的飛躍有目共睹,服務水準卻沒能同步提升。作為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博物館服務的對像是社會公眾。要提升服務能力服務品質,理應從共眾的需求著眼,回應公眾的期待和要求。其實,服務的便利與否、品質如何,請觀眾來體驗幾次便清清楚楚。或者,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替觀眾著想,也就不難理解觀眾的心思了。所謂服務意識,説到底就是要搞清楚誰是服務者誰是被服務者這個基本關係。把觀眾放在中心位置,用心服務觀眾,才是真正放下了身段,回到了服務提供者的角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