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支出監管:嵌入預算管理流程

  • 發佈時間:2014-09-12 19:32:03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重構監管目標

  在北京專員辦,支出監管方式的轉變,開始於去年初。2011年調入北京專員辦二處工作的幹部李海峰對此有著深刻的感受:從那時開始,二處的每個幹部從早晨上班進入辦公室伊始,不再像以前那樣:不是在準備檢查,就是準備去檢查。而是都有自己固定的工作:看臺賬系統、查閱各種數據資料等。

  分管二處工作的北京專員辦副專員、紀檢組長江樂森強調:“最大的變化,是在原來監管目標的基礎上,重構和拓展了監管目標。”他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解釋:

  第一是優化配置。以前,是以財政資金的“三性”(規範、安全、有效性)為主的。“但是,如果沒有資源的優化配置,即將財政資金用在最急需、最能體現國家意志和決策的地方,也就談不上‘三性’了。”江樂森説。

  “實際上,這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切蛋糕’。財政資金配置的原則,一個是是否符合中央規定,另一個是是否具備條件。”他舉了一個例子:去年,他們在檢查調研北京市某區一個項目時發現,這個項目不具備實施條件,於是,堅決取消了該項目。“否則,就是資源錯配,是浪費!”

  第二是防控風險。轉移支付資金監管應主動揭示資金運作風險並採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控,向強化事前風險防範和事中風險控制轉變。

  第三是完善政策。監管工作應提高站位,從國家治理的高度分析研究轉移支付中深層次、實質性問題,促進財政轉移支付政策的不斷完善。

  目標確定後,監管方向和具體措施就清晰了。

  實施分類監管

  中央轉移支付資金具有類型多、金額大、對象廣、鏈條長、分佈散的特點,北京專員辦在掌握轉移支付總體情況的基礎上,按照資金特點和管理要求,對轉移支付資金進行合理劃分。

  一是按資金性質分為資本性支出和補償性支出。資本性支出主要是經濟建設類資金,重點關注可研性分析、概預算編制、項目執行、財務核算等;補償性支出主要是社會保障、農業類資金,主要關注申報數據真實性、分配標準、資金管理使用等。

  “資本性支出和補償性支出就像會計理論中的資産負債表和損益表一樣。”李海峰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資本性支出比較集中、金額大、週期長(使用週期一般在一年以上);而補償性支出週期短(一次性支出)。

  二是按補助方式分為前端補助和後端補助。前端補助項目主要進行前置審核把關,強化事前防控;後端補助項目,重點跟蹤項目建設,注重資金績效分析。

  為了讓記者便於理解,李海峰給記者舉了一個具體的事例:對於金太陽示範工程專項資金的監管。

  按照2009年財政部出臺的《金太陽示範工程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該項目屬於前端補助,因此要重點審核項目的立項申報情況,關注項目是否符合管理辦法規定的各種條件,是否符合財政政策支援範圍。

  2013年財政部出臺了分佈式光伏發電按照電量補貼政策,項目因此而變為後端補助,相應關注重點轉變為項目的實施落實情況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分析。北京專員辦根據掌握的大量數據,對前端補助和後端補助政策進行比較研究,評估政策效果,及時向財政部相關司局進行反饋,促進了金太陽示範工程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理應當好財政部相關司局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為提高司局出臺政策的準確性出一份力。”親身參與了這一項目監管的李海峰認為,這是專員辦應盡的職責。

  三是按重要程度分為重大項目和一般項目。重大項目實施專人監管,動態跟蹤了解;一般項目以非現場監管為主,重點是擴大監管覆蓋面。去年,針對中央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北京專員辦在日常跟蹤專項資金的基礎上,選擇7家專項資金在1500萬元以上的項目單位落實專人監管,促進地方部門和項目單位更加重視中央專項資金管理使用,確保了中央專項按既定目標推進。

  強化關鍵節點控制

  從去年開始,根據實踐經驗,北京專員辦在支出監管中大力強化關鍵節點控制,突出重點領域、重點項目,主要從以下環節入手加強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監管:

  對項目立項和資金申報環節加強前置把關。針對授權參與審核事項,對申報材料的真實性與合規性進行審核,審核意見作為業務司局決策要素,夯實中央專項資金分配基礎。針對授權日常監管事項,選擇重點項目,對單位資質可靠性、申報材料完整性、論證流程合規性等進行抽查。

  在資金再分配和撥付環節加強非現場監管。利用“專項轉移支付臺賬系統”,日常歸納整理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在撥付時限、撥付對象、資金配套、會計核算等方面的具體要求。督促地方財政提高預算分解下達的及時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現資金滯留、不足額配套地方資金等情況。

  在此基礎上,北京專員辦還強化資訊化平臺決策分析功能,利用臺賬系統決策分析功能,機動設置數據查詢及篩選條件,有側重地加大對經建、社保、農業、教育、科技、企業等重大項目的動態跟蹤,監控專項資金流向。

  “這個系統是北京專員辦首創,從系統上線運作開始,我們的手頭就不留存資料,業務管理崗位都在這裡留下痕跡。”李海峰介紹説。

  在項目建設和資金使用環節加強過程監控。重點審核項目實施條件和實施能力,實地核查項目的完成情況、財務管理等事項,防範虛報投資規模、虛構工程進度、隨意變更項目、自籌資金不到位、財務核算混亂等問題,促使地方部門和項目單位更加重視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的管理和使用。

  在項目驗收和政策落實環節加強績效評價。選擇環保、醫療、教育、文化、農業、保障房等重大民生項目,通過績效調研、績效評估、專項檢查等形式,對政策執行效果、項目實施和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績效評價,推動預算績效管理,提高中央專項資金預算安排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提高監管質效

  為了切實提高監管質效,北京專員辦在促進現場監管與非現場監管的有機結合上下了大力氣,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轉移支付資金非現場監管能力,切實擴大監管覆蓋面。

  在非現場監管方面,綜合運用定期報送資料、項目約談反饋、部門聯合論證、制度宣傳培訓等監管手段。依託“轉移支付管理資訊系統”,按照轉移支付資金基礎要素和監管重點,查看資金流向並加大跟蹤分析,有側重地加大對重大項目的動態跟蹤。

  同時,主動了解業務司局關注點,強化與地方財政部門的日常溝通,及時傳遞反映項目建設、資金運作、政策執行、監管情況等關鍵資訊,為現場監管奠定基礎。

  在今年7月份,北京專員辦和北京市財政局建立了資料報表定期報送制度、財政日常聯合監管制度、財政監管聯席會議制度等三項聯合監管工作制度,對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預算執行情況進行有效監管。兩個月的實踐證明,此舉效果非常明顯,真正實現了“雙贏”。

  在現場監管過程中,北京專員辦兼顧“集中力量抓重點”和“避免監管盲區”要求,開展兩類現場監管:一類是日常式現場監管,即日常根據非現場監管線索,結合重大項目動態跟蹤要求,實施“短平快式”核查調研,隨發現、隨跟進、隨整改。另一類是專項式現場監管,即年度根據財政部工作計劃和專員辦工作要點,按項目、按區縣或按條塊開展較大規模的專項監管。

  為了切實提高監管質效,北京專員辦根據多年的實踐,大力完善了機制支撐。

  首先是建立科學規範的監管流程。在明確監管授權、細化監管規定的基礎上,修訂完善轉移支付資金監管規程,進一步梳理崗位職責,制定操作辦法,通過制度約束和風險控制,有效規範監管行為,壓縮監管自由裁量空間,提升轉移支付資金監管工作品質。

  其次是建立監管成果利用機制。對日常監管發現的重要情況及時向財政部反饋,促進業務司局及時調整資金投入方向、改進財政支援方式、完善財政政策,提升資金使用效益,提高中央轉移支付資金預算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將近兩年的實踐證明,我們走的這條路是行之有效的,我們會一直堅持下去!”展望未來,江樂森充滿信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