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柴生芳 桑梓之地傳心香

  • 發佈時間:2014-09-11 05:34:14  來源:甘肅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8月31日,記者來到寧縣南義鄉北莊村採訪。這裡是柴生芳成長的地方。

  得知我們想了解柴生芳生前的事跡,北莊村黨支部書記柴生寶告訴我們,他和柴生芳是遠房兄弟,雖然柴生寶要年長得多,但他很敬重這個見識廣、知識多、有出息的兄弟,遇到重大事情,總願意向柴生芳討主意。1995年,柴生寶剛擔任村裏的黨支部書記。這一年,還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班的柴生芳回老家探親,他給柴生寶的第一個建議就是修繕校舍,辦好村裏的小學。

  北莊小學始建於1954年,校舍均為土木結構,由於年久失修,教室已經“夏露陽光冬透風,遇上雨天就停課”,嚴重影響孩子們上學。聽了柴生芳的建議,當年,柴生寶四處奔走,爭取縣上的教育資金4萬元,又動員群眾捐款10萬元,一次性新建校舍12間,維修校舍20間,把學校的土圍墻換成了磚圍墻,小木門換成了大鐵門。(轉3版)

  (接1版)

  一個村花這麼大的氣力辦教育,在當時是不多見的。“柴生芳是慶陽市的高考文科狀元,他愛學習,也關心下一代的教育。”柴生寶説,“把村裏娃娃唸書上學的事辦好,是他給的主意,也是他給了大家信心和動力。”

  柴生芳的二哥柴生都已經快60歲了,他家住的還是上世紀90年代陸續建起來的幾間磚瓦房。

  提起五弟柴生芳,柴生都十分悲傷。

  “生芳從小就特別愛學習,肯用功。那時候晚上只能點煤油燈,他趴在燈盞下面看啊看,鼻孔總被熏得黑乎乎的。”柴生都回憶説,柴生芳上學期間,總是起早貪黑,每天叮嚀家裏人要早早叫醒他。有時家人心疼他,刻意讓他多睡一會兒,結果有幾次他醒來後都氣哭了。

  在二哥眼裏,柴生芳十分聽話懂事,但只要一“攤”到書上,什麼事都會忘到腦後。“有一次,他去割豬草,結果他拿了一本書,在溝裏一坐一個下午,天黑了才提個空籃子回來。”柴生都説。

  上高中後,寧縣二中離家遠,柴生芳成了住校生。由於年齡小,來回跑路家裏人不放心,大多數時候,幾個哥哥輪流給他送乾糧。母親心疼這個苦讀書的兒子,平日裏給家裏人吃玉米、高粱,卻省下白麵烙成鍋盔,給他改善生活。而他也從不辜負這份苦心,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柴生芳的四哥柴生軍在寧縣社保局工作。在他的印象裏,柴生芳遇到找他疏通關係、調動孩子工作的事兒,他只一句話就謝絕了:“讓孩子憑本領去爭取吧,讓孩子自己去好好闖吧。”2004年,柴生芳的一個侄子大學畢業後到蘭州找他,求他給慶陽市勞動人事部門的領導打個電話,把自己安排進政府機關工作。柴生芳沒有答應,然後苦口婆心地動員他積極復習,報考公務員。侄子雖然抱怨叔父“有權不用”,但還是踏踏實實復習備考,結果第二年他參加公務員考試的筆試、面試成績優異,被招錄到一家事業單位工作。

  不管是在省委辦公廳工作,還是後來到定西任職,柴生芳從沒有利用職權為親人謀過什麼利益,甚至幾年回不了一次老家。但他有自己報答親恩的方式——幾乎每個侄子侄女,都記得柴生芳對他們説的話:“踏實做人,用功讀書。”在他的鼓勵和引導下,這些孩子中已經出了3位留學生,畢業後悉數回國。孩子們學業有成也是他最高興的事。2006年,二哥柴生都的兒子柴裕紅和三哥柴生琪的兒子柴永春雙雙出國深造,一向勤儉的柴生芳為他們每人包了7000元人民幣的“紅包”。

  “五叔給我們的幫助更多是親情關愛和精神鼓舞。他特別公正、有主見,能把幾代人凝聚到一起。我們後輩受他影響特別大。”柴裕紅説。

  作為當地第一位出國深造後學成歸來的博士,這些年來,柴生芳刻苦上進、學業有成的故事已經成為家鄉父老激勵後輩的典範。

  慶陽市文化藝術研究所所長左瑞傑,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是南義鄉馬泉村人。左瑞傑告訴我們,在他上小學的時候,柴生芳已經考進了北京大學,所以自己從來沒有見過柴生芳,但從小老師和長輩都拿柴生芳做例子,教他們如何好好學習、好好做人。

  “我們就是在‘好學生柴生芳’的影響中長大的。”這段時間,左瑞傑一直關注有關柴生芳的報道,也更多地了解了他的赤子之心和公僕情懷。他説:“柴生芳有非常高尚的人格魅力,他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楷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