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這樣的銀行理財 你會買嗎?

  • 發佈時間:2014-09-05 05:21:2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2013年8號文對非標資産的規範,到銀行理財管理計劃和理財直接融資工具的試點,再到獨立的理財事業部制改革,最後是近段時間商業銀行法的啟動修訂,它們都在為銀行理財業務指向了一個關鍵發展方向——回歸資産管理本質。參照國內外較為成熟的模式,基金化運作、結構性投資將是銀行理財産品回歸資産管理本質的出路。

  從基金化運作模式來看,産品所投資的資産可定期估值,産品凈值隨資産的估值而定期波動,投資者以凈值為標準進行申購與贖回,銀行在收取一定比例費用後,投資回報均歸投資者所有。從結構性投資模式來看,銀行將債券、存款等低風險投資品種以及股票、期貨、期權等高風險投資品種相互組合,使得産品風險處於高低之間,能夠幫助風險承受能力適中的投資者獲得適中的投資收益。

  監管層所推動的銀行理財管理計劃就是採用基金化運作模式。目前,銀行理財資産管理業務的開展主體已經從國有行、股份制銀行逐步向城商行延伸。那麼,銀行理財管理計劃與傳統的銀行理財産品有何不同呢?

  首先是在投資資産方面。為了便於産品估值,銀行理財管理計劃所投資的資産除原有的債券以及貨幣市場工具以外,增加了理財直接融資工具,且絕大部分計劃用理財直接融資工具替代了傳統的銀行理財産品中的各類非標準化債權資産。

  其次是投資期限方面。傳統的銀行理財産品以封閉式運作,且存續期限多在1年之內,如1個月、3個月或者6個月,而銀行理財管理計劃存續期普遍超過1年,如2年或者3年,但其以開放式運作,兩個相鄰的開放日之間的間隔期多為1個月或者1個季度。

  第三是投資收益方面。傳統的銀行理財産品以預期收益率形式公佈,絕大部分産品的到期收益率與預期收益率相等,而銀行理財管理計劃擯除了預期收益率形式下的剛性兌付做法,轉而對所投資資産進行定期估值形成産品凈值,投資者于開放日以凈值申購或贖回理財管理計劃,由於凈值存在波動性,因此投資者獲得的收益存在不確定性。

  最後是費用收取方面。銀行理財管理計劃的費用名目在銷售費、託管費、管理費的基礎上,增加了贖回費。另外,傳統的銀行理財産品的各項費用收取為固定比例費率形式,同時受剛性兌付特性的影響,投資産生的超額收益將作為業績報酬或者浮動管理費歸銀行所有,而銀行理財管理計劃管理費收取方式可能較為複雜,其中浮動管理費多為部分比例提取或不提取。例如農業銀行的“‘進取’系列理財管理計劃第1期”的管理費收取辦法為:“固定管理費標準為0.8%,但當申購贖回確認日前一日單位凈值折合年化收益率低於3%但不低於0,為0.40%,若低於0,則為0;當每個投資週期單位凈值年化增長率超過該投資週期估值日時點CPI+1.5%的部分,將按照20%的比例提取浮動管理費,但當單位凈值折合年化收益率低於3%時不收取浮動管理費”。

  相信隨著銀行理財管理計劃參與銀行的逐漸增多,理財直接融資工具的發行量和交易量將穩步增長,這將促進非標投資“去通道化”以及理財産品的開放式、基金化轉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