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紮根中國,“洋醫院”前路猶長

  • 發佈時間:2014-09-01 21:30:36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呂諾 龔雯 吳俊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家衛生計生委、商務部近日發出通知,允許境外投資者通過新設或並購的方式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設立外資獨資醫院。

  業界認為,此次試點標誌著醫療市場進一步開放。“洋醫院”能否在中國順利地生根開花?能否推進優質醫療資源的“蛋糕”做大?能否成為一條“鲇魚”,刺激公立醫院加快革新的步伐?

  定位是否“高大上”

  在記者採訪中,老百姓對“洋醫院”的期待,主要包括“能在家門口看上高水準洋醫生”“排隊時間短一點,服務態度好一些,看病價格合理一點”,以及“與公立醫院形成競爭,治治大醫院的‘傲慢病’”。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説,外資獨資醫院一般在資金、規格、服務品質等方面優於本土民營醫院,其進入將提升我國現有民營醫院整體水準,也會對公立醫院産生外部競爭壓力,對老百姓是好事情。

  不過,在很多人看來,“洋醫院”意味著高昂的價格。其定位是否要走“高大上”路線?

  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表示,外資獨資醫院在我國醫療體系中扮演的是“補充”的角色,其市場規模不會太大。有業界人士表示,“洋醫院”的服務對象主要為在華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以及國內的高收入人群。

  創辦于1996年的北京和睦家醫院,屬於我國首批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院長盤仲瑩認為,當前中國醫療市場,最缺的是國際先進的醫療機構管理經驗、管理模式和服務模式,以及醫學技術和先進設備等資源。

  北京市衛計委副主任鐘東波説,外國資本到北京市投資醫院,一般青睞走高端路線,正可改變北京市高端醫療機構缺乏的現狀。

  起步即面三道坎

  記者從國家衛生計生委了解到,目前,我國境外資本獨資醫院僅有兩家,分別是台資獨資的上海禾新醫院,以及港資獨資的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

  據“過來人”總結,外資獨資醫院最難跨過的坎兒,是醫保、人才以及藥品設備等三大難題。

  ——醫保:如果沒有醫療保險,一般百姓看不起“洋醫生”。

  2002年創建的上海禾新醫院是所著名的“洋醫院”。一位上海市民説,禾新醫院就診環境和服務態度都很好,但是看病不能醫保報銷,“那裏更適合有錢人看病”。

  未被納入醫保,是禾新醫院門診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據院長張煥禎介紹,該院每天可接診800~1000人,然而實際日接診量僅三四百人。

  被納入醫保的“洋醫院”,更容易受到患者青睞。由香港知名眼科醫生林順潮創立的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自去年3月開業以來,一直將掛號費、診療費、基本檢查費等打包收費,內地醫生門診打包收取150元一次,外籍醫生分別為300元、500元和800元一次,不少患者覺得有點貴。

  今年7月25日,該醫院被納入醫保,隨即調整了收費系統和標準。對於綜合醫保患者,該院5名內地醫生全部按照深圳二級醫院標準收取診金,一名被納入醫保的外籍醫生看病還需自費支付150元的特殊專家服務費;其他外籍醫生和自費病人則沿襲原有收費模式。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副會長梁鴻説,外商獨資醫療機構實施市場化定價,應大力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減輕基本醫保和個人支付壓力。

  ——人才:外國醫師一次註冊不能超過一年,公立醫院人員流動受限。

  德國阿特蒙集團創始人賴納表示,根據《外國醫師來華短期行醫暫行管理辦法》,外籍醫師在華只能從事不超過一年期限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業務活動。註冊期滿需要延期的,必須重新辦理註冊。

  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孟慶躍建議,簡化國外醫師執業手續,如在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內執業的外國醫生採取備案制。

  創辦南京明基醫院的台灣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表示,很希望利用大陸現有的公立醫院人才組建醫師隊伍,“可是這很難,某些體制問題限制了公立醫院人員的流動。我們希望中國的醫師多點執業政策可以早點落實”。

  ——藥械設備:進口審批環節多,急需藥品用不了。“迄今為止,國內的外資醫療機構大部分為中外合資,純粹獨資的醫院發展腳步較緩,原因在於缺乏落實的細則。”莊一強説。

  在藥械設備方面,林順潮建議,對經港澳臺地區及國外批准,但尚未獲得我國藥監部門審批的少量特效藥、急用藥品、器械等,在審批環節要給予支援。他説,以眼科移植用的角膜為例,其進口需要從省到市層層審批,對保存期只有幾天的角膜來説,根本等不及。

  張煥禎説,從政策上看,對社會資本辦醫是“鼓勵和引導”,對於境外資本辦醫則是“允許”,很多政策看得到卻用不上。例如,外資醫院很難享受與公立醫療機構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用電、用水、用氣、用熱也不可能與公立醫療機構同價,經營成本壓力較大。

  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説,“洋醫院”的前景還需觀望,關鍵在於整個中國醫療市場的政策環境是否足夠開放。比如多年來一再提出要將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一碗水端平,但“彈簧門”、“玻璃門”依然存在。

  直指萬億大市場

  《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我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達到8萬億元以上。

  面對巨大的需求和市場,我國社會辦醫的規模卻十分有限。據國家衛生計生委公佈的數字,我國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數約佔總數的47%,而床位數僅佔11%。

  在社會辦醫中,隨著我國境外資本辦醫政策不斷放寬,近年來合資、合作醫療機構越來越多。今年初,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佈的《關於加快發展社會辦醫的若干意見》明確,將港澳臺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設立獨資醫院的地域範圍擴大到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其他具備條件的境外資本可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特定區域設立獨資醫療機構。

  此次,兩部委要求試點省市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商務主管部門制定本省市設立外資獨資醫院的試點實施方案。

  據了解,一些省市紛紛向外資醫院伸出橄欖枝。例如,天津市已提出在濱海新區開展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對社會辦醫建設導向、規劃管理、準入管理、土地、醫保、學科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執業監管等方面明確了支援政策。

  境外資本聞風而動。7月份,德國阿特蒙集團等公司機構就設立“中國上海自貿區阿特蒙醫院”共同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