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大數據,農業種植不看天
- 發佈時間:2014-08-30 01:30:57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賈 婧
36歲的寧夏西部綠谷公司董事長杜超看起來是一個標準的“海歸”學子,格子襯衣金絲眼鏡,流利的普通話。手拿IPAD的他站在寧夏銀川孫家灘千畝農田的滴灌設施旁邊。眼前的一切更像科幻電影中的未來世界,他抬手對著IPAD上的閥門圖標輕輕一點——“開”,面前的水閥暫態有清水噴出,精準地灌溉著眼前的這株五菱長棗樹。
一個敢於“下地”的年輕“海歸”科學家,利用物聯網,玩轉大數據,實現了對水利設施的全方位監控和對農業數據的精準收集分析再共用,讓精準農業服務不再是科幻。
2010年初開始涉足水利行業的杜超一直在自己所熟悉的網際網路應用領域摸爬滾打。彼時正趕上水利資訊化大發展的時機,國家在防汛抗旱的專項投入達300億元,杜超和他的團隊也在尋找和等待這次機遇。
起先,他們做出無線山洪預警機和山洪預警軟體來參與水利資訊化建設。但作為水利資訊化後來者,公司只獲得了很少的份額。他通過與水利行業的專家和政府部門的領導的交流發現水利工程項目重建輕管。
“行業出現的問題,也許就是我們的機遇”,2010年山東水科院需要做山東省智慧水網的規劃,杜超的團隊免費為其進行了資訊化設計。
在開發過程中,杜超一直對這種沒有按照網際網路模式運作的軟體不看好,“當時很多軟體企業如用友、金蝶都因為網際網路財務軟體的興起,銷售收入急劇下降,而360公司免費軟體還能風生水起,我們在尋找這方面的機會。”
善於將網際網路思維放在整體市場中思考的杜超和他的同事們,在了解水利行業整體資訊化業務的同時,發現所有的水利設施只能監測,大多不能控制,控制系統非常昂貴,這個發現,給他們帶來了商機。
他們成立了寧夏西部綠谷公司,以一個網際網路從業者的身份,從農村水利灌溉入手,分析灌溉控制設備的特點,了解到灌溉設備不能影響農業生産作業,並且設施成本不能太高。而目前,市場上的解決方案乏善可陳,如用有線光纖方案,需要鋪設地下資訊管網,施工成本特別高,更為重要一點,由於其他水利灌溉基礎設施設計方案開始沒有考慮資訊化技術,設施維修的時候容易切斷光纖,導致資訊化灌溉系統容易被損壞。如採用無線技術方案,由於設備功耗的問題,需要太陽能和蓄電池,考慮安裝和安全因素,導致工程實施成本很高,在國內只能做試點,運作維護都需要資訊化公司派專人現場維護整個灌溉季。
有了這些基本的認識,寧夏西部綠谷公司需要解決的問題也非常明朗了:低功耗、低工程成本、低運作費用的“三低”原則。
公司從2011年5月份開始制定解決方案,尋找市場上現成的通訊控制設備,再次考察到很多物聯網設備,只能採集,不能控制,有控制功能的設備功耗太高,需要太陽能支援。
“我們去尋找其他行業的設備,發現在智慧電錶行業的通訊模式和我們類似,但智慧電錶都是有源,不需要低功耗模式”。
此時,杜超和公司決策層面臨做出重大決定,能否進行協議改造?有多大把握?如果這個協議改造不成功,就需要放棄這套方案。創新往往需要勇氣,在交流的過程中,杜超認為可以試試從軟體入手,來管理通訊協議,把握只能有30%,或許能降低功耗。公司研發團隊從2012年1月研發,投入了20個人,在2013年3月拿出第一批測試樣機。
實踐證明了杜超的嘗試是正確的。
2012年,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吃夠了傳統自動化系統控制失靈苦處的寧夏吳忠市孫家灘管委會主任謝建業在拍板之前只問了杜超一個問題,“你們的開閥率是多少?”,當得到85%以上的答案時,謝建業當即一拍桌子,“上!”
內心忐忑的寧夏西部綠谷人,把設備安裝到大田中,一共投入了6個工程師在現場隨時了解設備的運作狀態,在摸索中不斷完善,寧夏西部綠谷人艱難地度過了第一個灌溉季。
2013年底,公司又對設備進行了冬季耗電測試,運作良好。到2014年初,設備成功了度過了第一個跨年運作。
設備的低功耗使得他們的施工成本只有其他公司的30%,設備成本只有對方的50%,“所以我比他們便宜好幾百萬,還是有很好的利潤。”對此杜超毫不掩飾他的自豪感。
“目前蒐集到各地區和不同品種的種植數據後,我們會匯總到我們的農業專家庫中,對這些種植數據進行分析比對,以得出更加精良的種植方案,”杜超表示,雖然他只是一個電腦專家,但是不久後,西部綠谷人就能夠依據他們的大數據平臺,給予農民們最優方案進行種植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