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奇跡,呈現在“西藏江南”

  • 發佈時間:2014-08-28 08:35:37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方煒杭

  自1995年第一批援藏以來,我省一直對口支援林芝地區的朗縣、米林縣和米林農場。2002年開始,新增工布江達縣,並與廣東省共同援建墨脫縣至第六批援藏工作完成。第七批援藏對口支援朗縣、米林縣、工布江達縣和米林農場。

  20年來,來自我省各設區市的援藏隊伍將“老西藏”精神與福建精神緊密結合,“輸血”同時更重“造血”,在有“西藏江南”之稱的林芝創造了一個個奇跡,走出了一條適合林芝實際的科學發展跨越發展之路。

  現代經營換來農場新生

  油桃、葡萄、聖女果……這些原本不屬於高原的新鮮蔬果,如今在林芝市場上早已司空見慣,而其中大部分來自米林農場。

  米林農場是西藏4家國有農墾企業之一,建於上世紀60年代,上世紀90年代轉軌,農場開始出現虧損。福建援藏隊伍來了以後,首先從解決職工最迫切的問題著手:建水電站解決用電問題,建教學樓解決職工子女上學問題,改建房屋解決職工住房問題,引

  進和試驗推廣了許多水果新品種和技術,解決品種單一老化的問題……

  為打破“大鍋飯”體制,援藏隊伍啟動承包責任制。年幼時隨父母來到農場的職工扎西憑藉多年學習的種植管理技術,在承包了幾畝西瓜地賺了一些錢後,2012年起,以7萬元的租金向農場承包70個葡萄種植大棚。扣去成本,去年他有近20萬元的收入。

  現代經營模式讓農場迎來新生。第六、七批援藏幹部,米林農場黨委書記肖華鑫説,近年,通過盤活企業資源、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經營體制,

  2013年農場首次實現扭虧增盈,主營業收入達312.93萬元,同比增長24.8%。下一步,農場將結合地區打造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的目標,逐步打造以觀光休閒、水果採摘等為一體的高原生態農業觀光旅遊項目,首期明年6月可向遊客開放。

  援藏幹部種下“綠色銀行”

  在農牧區,青稞、小麥是許多藏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為拓寬他們的增收渠道,援藏幹部鼓勵群眾種植傳統的核桃。但由於核桃八年結果十年豐産,儘管朗縣種植核桃歷史悠久,但種核桃的人不多。

  為讓群眾徹底消除顧慮,援藏幹部在引進良種壯苗並免費提供給群眾的同時,與縣鄉村幹部深入農家給群眾算收入賬;動員有種植經驗的農戶帶頭種植;組織村領導及種植大戶到核桃種植大省取經。下轉第3版

  (上接第1版)

  沿著藏東環線公路,記者來到朗縣仲達鎮仲達村,公路兩側、房前屋後、青稞小麥地裏,滿目皆是綠油油的核桃樹。仲達鎮鎮長瓊達指著村邊青稞田裏套種的核桃林算了一筆賬,這150畝地採用“分樹到戶,一戶一管”的方式,在8年前共套種6000多棵,去年部分首次挂果,一棵産量6公斤,每公斤收購價60元,一棵樹就能增收三四百元。等進入豐産期,一顆核桃樹的收入幾乎等於一畝青稞、小麥的收入。一畝地可套種30棵,增收非常可觀。

  “福建援藏幹部真正為朗縣種下了‘綠色銀行’。”朗縣縣長成燕動情地説。

  讓旅遊、文化永傳承

  “南伊溝開發成景區以後,我們一家人都吃上了旅遊飯。”1984年出生在米林縣南伊溝的達寶,2009年進入管理南伊溝景區的旅遊公司,現在,他每月收入有6500元,如今的他,最驕傲的事就是把藏族的傳統文化與遊客分享。

  米林縣委書記許永良説,作為福建援助米林縣第七批、廈門市第五批的援藏隊,在借鑒前幾批援藏隊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把旅遊興縣作為援藏工作的重點,並把保護當地文化與旅遊興縣相結合。

  珞巴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米林是珞巴族聚集地。援藏隊注意到,珞巴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民族文化瀕臨失傳。2010年4月,援藏隊斥資40多萬元編輯出版《大山民族》一書,並籌建珞巴民俗文化展廳、珞巴民族的舞蹈團。今年,援藏隊從廈門請來專業影視公司拍攝珞巴族主題微電影,傳播米林風光和珞巴族文化。

  去年,米林全縣旅遊接待人數46.1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1億元。而在2006年,旅遊人數不到2萬人次,旅遊收入不到120萬元,對縣財政貢獻為零。今年截至5月,米林接待旅遊人數為8萬人次,總收入1476.5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0.2%和17.5%。

  帶著真摯感情援藏

  前些年,工布江達縣娘蒲鄉尼木納村的小女孩次成旺姆因家境貧寒輟學在家,母親患有耳疾,舅舅有智力障礙,阿姨身患疾病生活無法自理。泉州援藏工作隊了解此事後,拿出3萬元讓她返校,把阿姨送到敬家院。如今,次成旺姆在縣中學讀初二。“我們家生活有了保障後,援藏隊還打算為母親和舅舅購買助聽器,我們非常感謝援藏幹部。”次成旺姆説。

  “帶著真摯感情援藏,與農牧民交朋友,讓農牧民儘快致富。”工布江達縣委書記張朝陽説,第七批援藏工作伊始就做出決定:要走遍全縣79個建制村、128個自然村,開展“一幫一、一對一”扶貧。去年8月開始,縣級領導分別與66戶低保戶、困難戶結成“窮親戚”。從今年開始,每年爭取2000萬元扶貧項目資金,力爭用3年確保全縣80%以上貧困戶脫貧。

  1996年前,工布江達縣是自治區區定18個貧困縣之一。福建援藏以來,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指標每年以兩位數遞增。在工布江達,福建援藏隊創造多項成績:創出全自治區第一個萬元村巴河鎮朗色村;小康村覆蓋率全區最高;援藏幹部用工資卡為老百姓做抵押貸款創造出的“安居工程”經驗在全自治區推廣。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