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孝鄉”博山:孝婦河流傳不老的文化基因

  • 發佈時間:2014-08-23 02:31:0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蘇兵

  一個“孝”字,點亮了博山的整個歷史。千百年來,孝婦河穿城而過,顏文姜祠追述著古代孝婦悽婉感人的美麗傳説,歷代孝子輩出,大善孝村的故事層出不窮……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因此有了崇仁重孝的文化內核,博山“華夏孝鄉”的名號更加響亮!

  一切都從孝婦顏文姜的故事和傳説開始。周朝時期,博山顏家莊的村姑顏文姜因未婚夫病重“衝喜”需要而被迫匆忙“嫁”進婆家,不料沒到一個時辰重病在身的丈夫就死了。“寅時嫁進顏家女,卯時死了郭家郎。”自此,迷信的婆婆視文姜為“喪門星”,對其懷恨在心,百般折磨刁難。婆婆讓她每日去離家十幾公里外的泉水處挑水,為了不讓文姜休息,婆婆找人定做了兩個尖底桶,水怎麼也挑不夠。文姜心地善良,任勞任怨。她不記恨婆婆,並且日日夜夜用真心孝敬公婆,照料小姑。後來為救公婆、小姑和一方百姓,文姜捨身堵住了洪水氾濫的泉眼,自己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後人把顏文姜堵的那口泉稱為“靈泉”,把流淌的泉水命名為“孝婦河”,把在泉河附近興起的村落稱為“顏神村”。

  顏文姜“忍辱負重、孝敬公婆”的故事世代相傳。晉朝郭緣生的《述徵記》最早做了記述,歷史古籍如曲阜的《顏氏陋巷志》、南北朝時顧野王的《輿地誌》、唐朝李亢的《獨異志》等書中,對顏文姜的故事也都有記載,並不斷增加神話色彩。比如:文姜的善舉感動上蒼,太白金星贈其神鞭,使水生室內,免其挑水之苦;比如,文姜捨身堵泉眼後坐化為神,大旱之年,羽化為神的文姜為東征的唐王送水,解了三軍的燃眉之急,等等。

  各種神話、演義、戲曲、廟會、史志等互相塑造,表達著善良人們對顏文姜的喜愛和敬重,逐步形成了博山歷史悠久的孝文化傳統。孝文化始終滋養著博山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氣質,潤物無聲地催生出博山人純樸厚重、尊老愛幼的性格特點。

  在博山,孩子很小就聽大人們講顏奶奶的故事,教導他們要做一個孝順的人。現在博山的新婚夫婦,都要在結婚後的第二天到父母和長輩房中請安,並向姑舅翁婆行跪拜禮。第三天吃團圓餃子,從餡兒的配料、切剁、和面、搟皮都要以新娘為主製作。而後包括回門、拜識近族長輩、祭拜先人等種種禮儀,無不體現出晚輩對長輩的孝敬。

  近年來,博山許多好媳婦、五好家庭、大善孝村的故事更是不斷見諸報端。如博山籍攝影作家焦波,從1974年至2004年,他用鏡頭為爹娘拍照12000余張,錄影600多個小時,並寫下了《俺爹俺娘》一書,記錄爹娘的年輪變化。焦波用30年時間觀察父母、關懷父母、書寫父母,用簡單而偉大的行動詮釋了博山的“孝道”傳承。

  在博山的現代史上,還有一位人物,他就是人民的好兒子,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焦裕祿,博山區崮山鎮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他一生熱愛人民,鞠躬盡瘁,嘔心瀝血,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在人民群眾中樹立了一座堅實的精神豐碑!他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詮釋了對國家的忠,對人民的孝,這是“孝”的最高表現形式。

  博山恒久不老的孝文化,始終滋養著生生不息的一方兒女,就像孝婦河日日夜夜不眠不休地向前流淌,哺育著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百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