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婦死亡迷局中的媒體倫理
- 發佈時間:2014-08-15 02:30:52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專欄
湖南湘潭這起産婦死亡事件,會迅速發酵,跟起初報道的煽情化敘述有關係,這也為反思媒體倫理與輿論自凈機制,提供了一個事件切口。
這兩天,輿論廣場上最熱的事,非湖南湘潭的産婦死亡事件莫屬。先是“醫護人員集體失蹤”的噱頭被熱傳,接著就是各方口水橫飛,但“熱傳播”的背後,有些“冷思考”顯然不可或缺。
架空專業判斷的傳播易帶有傾向性
根據湘潭縣衛生局副局長齊先強等人的還原和被證實的描述:8月10日下午,該産婦在湖南湘潭縣婦幼保健院準備待産。上午11點,婦科醫生給她做了一系列産前檢查,胎位正常,但由於胎兒較重,醫生建議家屬做剖腹産。12點05分,順利生下寶寶之後,産婦出現了羊水栓塞,産後大出血。17時許,院方告知家屬需要切除子宮,家屬方面雖難以接受,但還是簽了字。21時左右,切除子宮以後,仍未能搶救成功,院方宣佈死亡。而之後,産婦家屬承認打砸醫院,並控訴遺體被挪動。
這則悲劇,有很多讓人感觸之處。首先,即便在現代醫學的條件下,分娩仍然是有危險的。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過程中羊水、有形物質如胎脂,胎糞突然進入母體血液迴圈引起急性肺栓塞,過敏性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腎功能衰竭或猝死的嚴重的分娩期並發癥,發病率雖然不高,為4/10萬~6/10萬,但一旦發生,母子死亡率為60%至80%。遺憾的是,當醫學已經成功地降低了諸如難産、感染等多個環節的孕婦死亡率的時候,仍然還有不及之處,在發達國家,羊水栓塞仍是孕婦死亡的主要原因。
從此次媒體的報道來看,的確有些偏頗之處。只要做到基本的採訪,羊水栓塞的凶險與不可預知等事實,媒體都應該了解並報道出來。但遺憾的是,在起初傳播的視頻中,沒有任何相關的報道,反而渲染孕婦死亡後赤身裸體、口吐鮮血,而醫生護士全部撤離等情節。而根據後續報道,醫護人員按程式對孕婦遺體做了相應處理,並沒有不尊重死者。但是,醫院通知親屬等程式上確實存在問題。
涉醫事件輿論場需自凈機制制衡
很大程度上,醫患關係的報道已變成一個檸檬市場。所謂檸檬市場指一方並不知道商品的真正價值,只能通過印象中的平均品質來判斷,給出一個平均價格,在此價格下,好的商品退出市場,這就會造成市場平均品質的進一步下降,消費者給出的價格也會跟隨下降,最後,市場上只剩下壞的商品。
在當下社會現實中,醫患關係的報道也是這樣。隨著負面新聞的增多,人們對普通的醫患矛盾新聞已不再有興趣,只有那些更激烈、更離奇的醫患衝突,才會被煽情的字眼報道出來,如赤身裸體、口吐鮮血的描述。而當這些新聞充斥,又進一步惡化了醫患間的信任,使人們形成了對醫生、醫院更負面的印象,這又使媒體去追尋更刺激性、更黑暗的報道。最終人們對醫生的信任度全面下降,在極端情況下,産生了打砸醫院醫生有理的錯覺。更重要的是,醫療畢竟是個高度專業的行業,當人們對醫生的建議産生懷疑時,可能會耽誤治療。
如果順著這個問題繼續思考,就會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媒體錯了,怎麼辦?”如果不怕惡意的猜測,甚至媒體是故意錯的,又該怎麼辦?從媒體報道品質來看,新聞報道中程式的情緒激烈、低級錯誤,令人遺憾。實質上,不獨是某些媒體,有些自媒體在此事上也起到了傳訛和誇大作用,如醫學網站丁香園,就捏造出“家屬遲遲不同意切除産婦子宮,耽擱手術”的情節,極大地影響了公眾的事實判斷。
而這些誤導,也將這起值得剖析的悲劇導向“肥皂劇化”,讓輿論鼓噪遠離了事實本身。在此過程中起到傳遞真相、專業知識作用的媒體,未免值得反思,而一些自媒體的表現也難以説是負責任。值得欣慰的是,也有不少媒體和個人通過微網志、微信等發聲,即使非完全理性,但還原了多面的真相,也是難得的制衡。
實際上,當這樁吸引人的新聞出來之後,在微網志上、微信上廣泛傳播之後,立即引來了其他媒體、專業人士的糾正,並在此在微網志上形成一撥更大傳播。短短兩天之內,輿論就立即翻轉。由此可見,只有更多的聲音開始出現,才能驅散單一説法的蠱惑。由此可見,自由、寬鬆的媒體環境才會擁有自凈機制,而自凈又恰是對媒體倫理的召喚與倒逼。兩者良性促動下,這類事件才能更好地回歸真相,回歸專業。
□劉遠舉(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報道見A20版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