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淶源縣認準三個“説了算”

  • 發佈時間:2014-08-12 08:31:2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辛志剛 溫勇立

  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河北省淶源縣把扶貧開發作為為民辦好事的十二件實事之一來抓,堅持走群眾路線,以農民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産業為支撐,以政策為依靠,著力實施産業扶貧,收到了良好效果。

  種什麼、養什麼,群眾説了算

  最近一段時間,淶源縣北石佛鄉西道溝村村民任海婷一直在找支部書記任耀打聽養豬的事情,看看什麼時候聯繫仔豬,想著今年再多養幾頭。

  西道溝是一個貧困村。去年3月份,該村在脫貧産業的選擇上,經過村民代表討論,大家把目光瞄準市場上稀缺的“傳統黑豬肉”。村裏順應民意,把計劃買牛的扶貧款改為養豬。村裏採取主動報名,最後篩選了50多家積極性高的農戶,進行了實驗養殖,結果每頭豬年底純利潤達到了800多元,光這一項全村增收10萬多元。任海婷説:“去年的行情不好,但是因為黑豬品質好,所以大家收入還可以。”

  這個村在脫貧路上也是幾經摸索,養過雞、養過兔、養過牛,最後都沒有形成産業。為什麼?當了30多年的老支書任耀説:“過去上邊定項目,農民積極性上不來。現在先問農民的意見,政府只給政策不拍板,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扶貧是政治任務,但必須用經濟的手段來解決,所以我們按市場規律辦事,發揮市場的作用,看市場的變化定産業。”該縣縣委書記高文才説。

  據了解,現在淶源縣的扶貧産業多達幾十個,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以核桃、小雜糧、藥材、旅遊、養殖為主導,其他産業並存的産業扶貧格局。縣扶貧辦主任妥開祥説:“項目的申報要以村或者合作社為單位,可以一村一品或者多品,但不能一戶一品,避免一盤散沙。”

  幫什麼、怎麼幫,困難説了算

  市場需要的,農民想幹的,就是政策支援的。按照這樣的思路,走馬驛鎮在扶貧産業的選擇上,各村特意組織了一次民意調查,結果80%的人贊成發展核桃産業。但這個鎮實際情況是每人平均耕地不到一畝,産業沒有發展的空間。怎麼辦?最後鎮裏下定決心,克服困難滿足百姓的意願。經過多方跑動,該鎮先後投入1000多萬元,在山坡上造出6000畝地,並全部配上了滴灌,荒山變成了高標準的農田。去年秋天,百姓們扛著鐵鍬、領上免費的樹苗,在林業技術員的指導下,挖坑植樹。全鎮種植面積一下子達到15000多畝,13個村因此受益,成了名副其實的核桃專業鄉,“國家級優質核桃示範園”就落在了該鎮。

  從走馬驛往北走就是白石山鎮,這個鎮坐落白石山腳下,所以這裡的扶貧産業主要是農家遊。政府做的就是整體規劃和資金扶持。孟志剛一直經營農家院,生意不錯。隨著白石山旅遊的升溫,他今年打算把平房改建成樓房,但資金出現缺口,後來他通過政府的擔保公司,貸了20萬元,營業面積擴大了4倍。在這樣政策的支援下,現在的農家院從白石山腳下一直延伸到了縣城,大大小小100多家,拉動就業1000多人,年創收1000多萬元。

  縣長肖明旺説:“老百姓是真正的脫貧主體,做什麼産業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大家認可。在認可前提下的幫扶才是有效果的。我們堅持讓農民唱主角,政府唱配角。”

  政策怎麼用、農民如何干,産業説了算

  “生態與生計發展項目”是保定市的一個扶貧開發項目,淶源選擇了西門塔爾牛,試點定在了留家莊鄉水石塘村。多年來,大部分地方是以週轉畜的形式實施。該縣在試點村調研之後,把週轉的牲畜改為了資金。第一批養殖戶田成民道出了這裡的妙處。他説:“給了我6700元,我買了兩頭牛,兩年之後我養好了,給別人,我捨不得,養不好或者死傷了,下一家也不願意,週轉就有了困難,現在週轉資金就不存在這個問題。”這樣的方法週轉三年下來,村裏從沒有一頭牛發展到360多頭,田成民成了養牛大戶。第一批養殖戶每頭牛三年凈賺一萬多元,而且還培養出了一批“土專家”。第二批養殖戶不僅週轉到了資金也週轉到了技術。現在這裡成了一個養牛專業村,政策的效益得到了最大程度釋放。

  近幾年在扶貧政策的支援下,該縣種養殖業蓬勃發展。截至2013年底,該縣新栽植優質核桃5萬畝,優質專用玉米20萬畝,淶源小雜糧種植面積3.5萬畝;中草藥種植面積2萬畝;牛、驢等大牲畜存欄新增6500多頭,羊存欄15000多只,雞20萬隻,新增規模養殖場67家,産業覆蓋農戶5萬多戶。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