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種植偷偷摸摸試驗遮遮掩掩 秘而不宣加劇轉基因焦慮

  • 發佈時間:2014-08-01 08:43:53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很少有一項技術像轉基因這樣,讓各方觀點如此對立:相互矛盾的實驗證據,極端對立的利益表達,莫衷一是的研究結論,讓消費者無所適從。

  央視近日曝光隨機買5袋米3袋含轉基因,轉基因農作物被一些農民偷偷摸摸種植,再次將轉基因話題拉進了公眾視野。

  從“黃金大米”在學生身上違規試驗,到海南育種基地查處轉基因作物,一些轉基因實驗突破監管事件時有發生。同時,不少市面銷售的轉基因食品不標識或在標識時“羞羞答答”。

  關於轉基因技術“不能言説的秘密”,既傷害了公眾的選擇權和知情權,違反了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又加劇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轉基因焦慮”,而在這些紛紛擾擾的現象背後或許涉及更為複雜的利益鏈條。

  從種植到實驗:轉基因問題陷入多重“謎團”

  自從1996年轉基因作物實現商業化種植以來,轉基因可能是農業史上最有爭議的技術。支援者認為轉基因技術能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産品品質,反對者則從食用安全、生態安全和主糧安全等方面提出質疑。轉基因技術是“潘多拉魔盒”還是未來農業之路?技術風險能有效預防嗎?種種紛爭公眾也很難辨明。

  據媒體報道,早在2005年,轉基因水稻在一些地方便被偷偷種植,湖北省曾經剷除過上萬畝違規種植的轉基因水稻。這些沒有經過安全認證的轉基因作物分散在民間被種植,到底有多少誰也説不清。

  在歐盟食品和飼料類快速預警系統通報裏,僅2013年中國出口歐盟的大米製品中就有25次被查出含有轉基因成分。天津農科院轉基因生物産品成分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曾在市售食品的檢測樣本中發現含有轉基因成分。

  種植偷偷摸摸,轉基因實驗也遮遮掩掩。

  海南省農業廳在3月30日的對外通報中稱,去年12月23日至27日,執法部門對海南三亞、陵水、樂東三個市縣從事南繁工作的單位,開展了一次南繁農業轉基因作物執法檢查工作。共抽查、檢測作物樣品107個,結果顯示,有13家單位的15個樣品呈轉基因陽性,均為科研試驗田塊。其中玉米12個,棉花3個。其中,7家單位的9個試驗作物已在屬地農業執法人員監督下依法銷毀,妥善處理,進行處罰。其餘6家單位的6個涉嫌樣品正在進一步檢驗檢測核實中。

  海南省農業廳4月1日晚間再次發佈一份説明,表示本次執法檢查出來的違法行為,屬於未經批准擅自從事轉基因研究試驗的行為。轉基因試驗和非法種植有很大區別,此次執法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均為試驗用材料。

  海南省農業廳新聞發言人趙咏望説,在執法檢查中,尚未發現非法種植的作物,到目前為止,也尚未發現農業轉基因生物污染情況,未收到有關農業轉基因生物污染的舉報。對於已經確認違法的轉基因試驗材料,已就地銷毀,銷毀的情況此前已在農業廳資訊網上通報。當記者問及能否披露是哪些單位或企業違規時,趙咏望表示“不便透露”。

  違規單位不便透露、産生影響難以估計,公眾只能看到“鏡中月、水中花”。缺少透明及時的資訊公開機制,欲言又止,讓轉基因問題陷入一個個“謎團”,究竟誰來答疑解惑?

  食品標識:能印多小印多小,能不印就不印

  除了實驗和種植,與百姓生活更為貼近的轉基因食品標識也一直難以落實。記者在天津、北京等地調查發現,不少市面銷售的轉基因食品存在標識不清的情況,部分使用轉基因原材料加工製成的食品標識“羞答答”,標識“能印多小印多小,能不印就不印”。

  而此前曝光的麥當勞在德國承認用轉基因雞飼料餵養肉雞事件更是讓公眾對於轉基因標識問題産生質疑。

  據介紹,當前世界各國對轉基因産品的標識規定分三種情況:一種是自願標識;一種是定量標識,按照含量標準來標,低於標準可以不標;而中國目前實施的是強制性標識,即按目錄強制標識。

  記者了解到,德國法規規定,食品中若含有轉基因物質作為原料成分,必須在包裝上有明確標識,但是,動物飼料這種間接使用的轉基因産品卻是法規中的一項“漏洞”。而這種情況在中國同樣存在。根據我國目前相關規定,轉基因飼料飼養的禽畜産品並不在需要標識的目錄內。

  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張風平介紹,在我國,轉基因食品除包裝食品中有部分要求標注以外,目前國內的餐飲企業提供的産品並沒有納入轉基因標注範疇,國家還沒有制定標準,需要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和制定。

  據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人士介紹,目前該局並沒有接到國家食藥監總局對麥當勞涉轉基因食品開展檢查的通知。在日常市場檢查和執法中,該局幾乎從未開展過專門針對轉基因食品的檢查。因為目前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只是規定:轉基因食品的標示應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如此簡單模糊的規定,令食藥監部門執法無從下手。

  “不管是轉基因技術實驗、轉基因作物種植還是轉基因食品標識,都經常與‘秘密’‘隱蔽’等詞密切相關,仿佛涉及轉基因技術的都成了‘地下工作’。”一位從事轉基因技術研究的專家擔憂地説。

  觀點: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應有知情權

  “在很多人談‘轉’色變的情況下,屢屢曝光的轉基因秘密無疑使公眾對轉基因技術更加不信任。”福建師範大學教師張翔説,“在轉基因食品已經大量進入餐桌的情況下,這種愈演愈烈的焦慮情緒或許會産生嚴重的社會後果。”

  那些“秘密”轉基因實驗和種植,其社會影響更為惡劣。在“黃金大米”試驗中,研究者違反了國務院《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相關規定,其實驗過程違反了國際醫學倫理準則和衛生部《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試行)》,剝奪了公眾知情權,漠視了人的尊嚴,違反法律法規,“黃金大米”試驗對參與試驗的兒童及其家庭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

  在新近曝光的湖北轉基因水稻種子事件中,轉基因種子一經流出便覆水難收,長此以往甚至會“污染”整片區域的作物種植,並且給農作物對外出口帶來巨大負面影響。

  轉基因技術爭端長期存在,各方觀點也嚴重對立。而“秘密”“陰謀論”等與轉基因技術的牽扯不清,使問題更加複雜化。

  農業政策專家、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程同順認為,應該在全社會展開轉基因知識的普及和討論,使群眾對轉基因農産品有所認識和辨別,“要公開化,多討論,科學家不能替老百姓做決定。”

  同時,規範標識滿足消費者知情權。張翔認為,規範並完善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至關重要,轉基因食品的推廣和銷售要建立在充分的資訊公開和尊重消費者選擇權的基礎上,充分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在對轉基因技術的科學研究上,專家表示,目前我國對轉基因技術研究的管理並不是太嚴密,違反國家法律私自流出轉基因種子的案例時有出現,因此對轉基因研究不能太分散,要相對集中起來,同時研究過程和成果在一定範圍內要公開,並接受社會和業界檢驗。

  (記者 翟永冠、張舵、夏冠男、王自宸、魯暢、毛偉豪 綜合報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