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財智 > 研究者 > 正文

字號:  

李稻葵:未來十年經濟增速仍可重回7%以上

  • 發佈時間:2015-12-04 07:59: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金輝  責任編輯:王斌

  ●研究一個經濟體是否有繼續增長的潛力,一個重要指標應是這個經濟體與世界領先經濟體的差距。因為在技術、商業模式創新等動力的推進下,領先經濟體還會繼續保持增長,其每人平均GDP發展水準並非停滯于一個絕對值。

  ●在商業模式、生産技術、市場開發、管理理念、體制改革等方方面面的趕超中,中國經濟仍然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當日本、南韓、台灣地區的每人平均GDP達到美國20%的時候,接下來的10—15年,他們的平均增長速度都保持在7%以上,很多時候在8%,或者9%。

  自2013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持續回落,國內外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産生了巨大分歧。國外主流觀點認為,按照概率計算,中國經濟不大可能再保持高速增長。國內經濟學界的主導性觀點也悲觀地認為,如果不發生重大變化,中國潛在經濟增長速度將逐步下行。對此,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有不同看法,他在日前舉行的第七屆中國經濟學前沿論壇上表示,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革和調整,中國經濟仍然能夠煥發青春,回到7%以上增長的時代,這個時間甚至超過10年。

  中國經濟仍然有巨大增長空間

  李稻葵説,近幾年國際上有兩篇重要文章影響很大,一篇文章的作者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巴裏·艾肯格林,他認為,世界各國經濟增長達到每人平均GDP1萬美元後,增速都會下滑。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經濟顧問薩默斯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歷史上,高速增長的國家,6%以上的高增長一般只能持續十年左右,第二個十年就無法持續,而且這個概率非常高。“根據他的演算法,中國經濟不可能保持30多年的6%以上的增長。我覺得,判斷中國這麼大的經濟體未來能不能增長,不能只算概率。”

  國內學術界的主流觀點為什麼比較悲觀?李稻葵認為,主要有兩個理由,第一,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大趨勢,中國經濟的勞動力供給將會下降,2015年勞動力人口的總數量就將見底,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會逐步下降。第二,他們通過計算中國的投入産出,資本增長、勞動率增長,全要素生産效率增長,再加上一些歷史推斷,認為中國經濟潛在增長速度會下降。第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的研究認為,當一個經濟體的每人平均GDP達到某一水準時,經濟增速往往會不斷下滑。中國每人平均GDP將達到1.1萬美元的水準,接近這個水準。

  “我不同意上述觀點。我認為,世界銀行搞出來的所謂‘中等收入陷阱’這個概念本身就經不起推敲。研究一個經濟體是否有繼續增長的潛力,一個重要指標應是這個經濟體與世界領先經濟體的差距。因為在技術、商業模式創新等動力的推進下,領先經濟體還會繼續保持增長,其每人平均GDP發展水準並非停滯于一個絕對值。環顧全球每人平均GDP最高的大國美國,他的每人平均GDP達到了5.3萬美元。而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每人平均GDP仍然只是美國20%的水準。而在歷史上,每人平均GDP達到1.1萬美元的經濟體,與美國當時的每人平均GDP相比,差距是比較小的,因為當時美國的每人平均GDP遠遠低於今天的5.3萬美元。”李稻葵説。

  所以,我們不能按照絕對水準來觀察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在商業模式、生産技術、市場開發、管理理念、體制改革等方方面面的趕超中,中國經濟仍然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中國滿足了成為“三好學生”的標準

  李稻葵説,二戰後的70年來,全球100多個中低收入發展水準的經濟體只有13個實現了從低收入到現代化的飛躍,實現了中等收入陷阱的突破,即每人平均GDP從4000多美元上升到12000美元。“到底是哪些因素使得這13個經濟體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哪些因素導致其他的國家不靈?這是學術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

  李稻葵認為,三個條件使得這13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中等收入陷阱的突破,他稱之為“三好學生”標準。

  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政府的體制和基本的政治穩定性必須滿足。政府的整個體制應該支援市場經濟,社會經濟的基本穩定必須要保持,基本的法治,基本的社會的穩定必須要滿足。其中,非洲國家、中東地區、拉美地區都不滿足這個最大的條件。中國經過30年的改革,社會主體,尤其是知識分子,都基本認同市場經濟的發展機制。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寫得非常清楚,市場應該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這個是社會共識。這些條件中國都滿足。

  第二件事,基本的人口的健康水準和教育水準必須要達到一定標準,這一點中國也走在前列。我國大學的毛入學率,去年統計接近38%。這是什麼概念?大概是英國30年前的水準,這是一個非常先進的水準了。我國16歲以上成人文盲率在4%以下,以此對比,印度是30%,而且中國的文盲標準明顯高過一般新興市場國家。按照我們目前的制度規定,即將退休的這批中年人,經過統計發現,他們的健康水準比20年前的50歲的人還要好。健康水準在提高,每人平均壽命在提高,受教育水準在提高,我稱之為有效的勞動力供給在提高。這些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最基本的條件。

  第三件事,是否對發達經濟體開放。日本人曾經很驕傲地説我們是雁陣格局的領頭者,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日本經濟興旺發達,他們是要走向東南亞國家,東南亞國家明確提出向東看,跟日本搞好經濟合作。我們的研究表明,一個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如果在經濟、投資和貿易上,跟經濟發達國家進行交往的話,他就會學習,他的産業就會發生,他的企業競爭率就會上升,年齡人就會往上走,經濟就會不斷地往上前進。

  綜合來看,我們認為,今天的中國完全滿足了“三好學生”的標準。

  李稻葵表示,如果説條件滿足的話,我們做一個簡單的預測。如果按照東亞模式繼續前進的話,到2050年,中國的每人平均GDP應該能達到美國當時的75%左右,相當於今天南韓的水準。即使東亞路徑實現不了,走了拉丁美洲路徑,中國每人平均GDP到了2050年也能達到美國當時的37%,中國的經濟總量也是美國的1.5倍,按照最悲觀的角度算,我們也能完全超越美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還是非常可觀的。

  “更具體一點,我們預測一下未來十年,中國經濟潛在的增長速度是多少?我們可以把今天的中國經濟和歷史上13個國家和地區在達到美國每人平均GDP20%以後的增長情況進行比較。可以發現,當日本、南韓、台灣地區的每人平均GDP達到美國20%的時候,接下來的10—15年,他們的平均增長速度都保持在7%以上,很多時候在8%,或者9%。其他國家在此發展階段也繼續呈現出良好的增長勢頭。所以,我堅持認為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從現在開始,未來10—15年,潛在經濟增長速度應該是7%以上。”李稻葵表示。

  中國經濟需要供給側改革

  中國經濟在“十三五”期間的挑戰和機遇在哪?李稻葵認為,主要包括三件事,這三件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第一件事。整個供給結構需要根本調整。目前的供給結構是什麼?現有的煤、鋼、水泥等的生産能力都很強,都是過剩的。以鋼鐵行業為例,這一行業雖然有十萬億的生産能力,産能嚴重過剩,但我們的産能卻是低端的、黑色的、污染的,亟須政府採取積極措施包括補貼政策,加快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産能,尤其是北京附近的一些産能,東北包括鞍山一帶的部分産能也應該逐步淘汰。

  通過淘汰這部分産能,將使得鋼鐵的價格有所回升;此後,政府通過一定的鼓勵政策,可以使沿海地區建立一批現代化的、主要依靠從國外進口鐵礦石和煤的新型鋼鐵産能,這就保證了生産是乾淨的、清潔的。當前,國際市場的煤和鐵礦石價格往往比國內低一半,如果能夠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鋼鐵行業的利潤也可大幅提升。將鋼鐵等重化工業佈局在沿海一帶,也使得中國能夠更好地實施一帶一路等發展戰略,當未來印度等國家經濟起飛之時,由於其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化能力遠遠不足,我們這些現代化鋼鐵廠正好可以把大量的産品銷售到這些地區。如此,中國一大批城市將重現藍天白雲,因為城市空氣最大的污染源就是周邊的重化工業;同時,也能讓一大批事故頻發的煤礦和鐵礦得以關閉。

  為什麼要關閉一批煤礦和鐵礦?這是因為中國經濟經過了30多年的高速發展,勞動力成本已經不斷上升,社會對勞動者的尊重和對生命的珍惜程度日益提高,而國內的礦山往往生産成本極高、需要極大的勞動力代價,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本身也要求我們的礦業進行調整。這些生産出來的鋼鐵一部分用來國內消化,還可以盯住印度市場。印度鋼産量嚴重不足,根據我們的研究,印度要搞工業化,經濟要起飛,肯定需要大量鋼材,我們可以把現成的鋼運過去。這是第一個。

  第二件事。在金融方面,主要問題是金融領域錢不能落地。我國廣義貨幣M2已經達到120多萬億,GDP是60多萬億,為什麼企業還是融資難融資貴?首先大量的資金在金融領域打轉轉。百姓現在期望投資回報率非常高,6月12號之前很多朋友們希望30%的回報,實體經濟哪去找8%、9%的回報率,怎麼辦?應該把金融領域泡沫捅破,想要8%、9%的回報率可以去投,可能會受損失。應該有意識地讓若干不靠譜的投資機構破産,不能像現在這樣由國家保著,哄著不讓破産。還有一個問題更嚴重,120萬億人民幣的M2換成美元是17萬億,像堰塞湖一樣,如果突然間下降的話,這個資金會垮塌,國外沒那麼高的回報率,如果一旦降到跟國外的回報率資金就可能跑了,所以“十三五”期間在國外項目開放的問題上會非常謹慎。我估計“十三五”期間在金融領域會有很多改革,其中有一條就是資本賬戶的兌換會比較謹慎,這是第二個挑戰。

  第三件事。新型的政府與企業的關係問題,這也是三件事中最重要的。過去30多年的地方GDP競賽機制走到今天已經出現一些弊病。政府與企業的邊界太模糊,以前政府官員不斷地受到鼓舞,現在動力沒有了。我覺得,怎麼給地方政府官員提供正面激勵非常重要,畢竟中國經濟並不是完全市場經濟,投資、基礎投資建設、拆遷都需要政府官員來執行。光是簡單地靠簡政放權可能還不夠,再簡政放權,也繞不過最後一關,拆遷、招標、規劃還得靠政府,“十三五”期間如果這個問題解決得比較好的話,經濟增長一定能夠有保證,不止6.5%,應該朝著7%,甚至更高一點。因為我們的目標不只是2020,恐怕還要2050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