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局局長解讀中國經濟:仍是全球增長動力之源
- 發佈時間:2015-09-29 15:32:03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王斌
近一個時期,世界經濟復蘇再現變數,全球股市、匯市、商品市場大幅震蕩,面對新情況、新變化,黨中央、國務院保持定力,主動作為,不斷加強和創新宏觀調控,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集眾智、謀眾籌、聚眾力,積極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經濟運作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給世界經濟復蘇帶來信心和希望。
一、中國經濟仍運作在合理區間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和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黨中央、國務院不搞強刺激,科學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政策效果逐步顯現,經濟運作仍在合理區間,“穩”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一是工業生産基本平穩。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增速與上半年持平。二是消費增長穩中有升。1—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個百分點。三是商品房銷售繼續回升。1—8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7.2%,比上半年加快3.3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額增長15.3%,加快5.3個百分點。四是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1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71.8%,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1%左右。五是居民消費價格漲勢溫和。1—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4%,漲幅比上半年擴大0.1個百分點。六是服務業發展態勢較好。1—8月份,服務業生産指數初值為8.2%,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1.9個百分點。
在經濟運作總體平穩的同時,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動力加快孕育,“進”的因素繼續累積。一是經濟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上半年,第三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5個百分點,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49.5%,比上年同期提升2.1個百分點,比第二産業高5.8個百分點。二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提升。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拉動GDP增長4.2個百分點,貢獻率為60.0%,比上年同期提高5.7個百分點,比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高24.3個百分點。三是節能降耗成效顯著。上半年,清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17.1%,比上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同比下降5.9%,降幅比一季度擴大0.3個百分點。四是新産業新業態新産品加快成長。1—8月份,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4%,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1個百分點。旅遊文化等與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相關的産業快速發展。1—8月份,全國網上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35.6%,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25.1個百分點。五是非公有制經濟活力有序釋放。1—8月份,非公有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比規模以上工業快1.8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長11.0%,佔全部投資的比重為65.0%,比上年同期提高0.1個百分點。六是“雙創”發展勢頭良好。上半年,全國新登記註冊企業同比增長19.4%,註冊資本(金)增長43%。7、8月份,全國新登記註冊企業繼續以每天1萬戶左右的水準增長。
由此可見,在發展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這艘大船正向著預期目標砥礪前行。
二、中國經濟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
近年來,我國頂住了“三期”疊加帶來的較大下行壓力,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為世界經濟艱難復蘇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是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全球第一。2009—2014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實際增長8.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0%的年均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高於同期美國18%的貢獻率。步入新常態後,雖然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之一,2014年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達到13.3%,比2010年提升4.1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30%左右,仍為世界經濟的“穩定之錨”。
二是進口數量穩中有增。中國不僅擁有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同時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群體,進口需求十分旺盛。近年來,中國實施更加積極的進口政策,儘管由於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導致進口金額下降,但數量穩中有增。1—8月份,中國糧食進口量同比增長24.4%,銅礦砂及其精礦進口量增長12.1%,原油進口量增長9.8%。中國依然是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國家的主要出口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2014年,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區的進口額佔中國進口總額的60%以上,佔上述地區出口總額的近20%。
三是出境旅遊人數和消費金額快速增長。隨著居民收入水準的提高,中國出境旅遊人數不斷攀升,海外旅遊消費持續升溫。2014年,中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7591美元,其中北京、上海、天津等7個省市每人平均GDP超過1萬美元。2014年,出境旅遊人數超過1億人次,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16%左右。中國遊客既“遊”且“購”,海外旅遊消費總額連續三年穩居世界第一,2014年超過1萬億元,同比增長近30%,在全球國際旅遊收入中的比重達到11%,拉動了相關國家的消費增長。
四是對外直接投資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在美元升值、全球資本回流、流動性減少以及投資收益大幅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國卻出現了新一輪的對外投資熱潮。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1231億美元的歷史最高值,同比增長14.2%,連續三年位列全球第三;今年1—8月份,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達到770億美元,同比增長18.2%。這些投資主要投向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於改善當地基礎設施條件、增強經濟發展潛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還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深入實施,與沿線60多個國家互惠互利、合作共贏。2014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額達到137億美元。今年1—8月份,直接投資額合計107億美元,同比增長48.2%;在沿線國家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為544億美元,增長33%,為穩定國際投資環境和帶動被投資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中國經濟也深受世界經濟深度調整之痛
中國經濟增速回落,有其內生主動調整的因素。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我國經濟已步入發展新常態,一方面受資源環境和市場條件變化的影響,潛在增長率趨於下行,經濟增長出現換擋;另外一方面,多年積累的結構性問題逐漸顯露,調結構轉方式任務緊迫繁重。黨中央、國務院主動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結構調整的陣痛陸續釋放,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有其客觀必然性、合理性,這必將為中國經濟今後長期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深度調整的巨大衝擊。
一是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導致中國出口增速明顯回落。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總體上仍處在深度調整之中,呈現出低增長、不平衡、多風險的特徵。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導致全球貿易低迷,波羅的海幹散貨運價指數連續數年低於2000點的貿易平衡點,今年以來,基本上在500—1200點之間震蕩。在這種情況下,各國都在保護自己有限的國內市場,尤其是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措施明顯增多。受此影響,近年來中國出口壓力不斷加大,出口增速明顯回落。2011—2014年,按人民幣計價,中國出口額年均增長7.7%,增速比2002—2008年期間低16.5個百分點。今年1—8月份,出口額同比下降1.6%。
二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導致中國“被通縮”。近年來,中國工業生産領域持續面臨著一定的通縮壓力。截至今年8月份,工業品價格同比連續42個月下降,並且降幅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工業品價格持續下降,儘管有傳統領域産能過剩的因素,但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的影響。2012—2014年,我國進口商品價格指數年均下降2%左右,今年1—8月份下降11.3%。其中,中國進口量較大的原油價格從2014年100美元/桶左右跌到了目前50美元/桶以下,鐵礦石價格從2013年的130美元/噸以上跌到60美元/噸以下,大豆價格從2012年的600美元/噸左右跌到400美元/噸以下。初步估算,目前PPI降幅中1/3左右是由於進口價格下跌導致的。相比進口價格的大幅下滑,出口價格下降幅度相對較小。1—8月份,中國出口商品價格指數下降1.4%。由此可見,中國沒有輸出通縮,而是被輸入通縮。
三是在主要發達國家普遍實行量化寬鬆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飽受被動升值之痛。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連續推出多輪量化寬鬆政策,日本、歐洲步其後塵,推出強度更大的量寬,使得人民幣對這些國家的貨幣被動升值。今年以來,美元退出量化寬鬆,加息預期升溫,大量資本從發展中國家外逃,受此影響,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大幅貶值,也使得人民幣對這些國家貨幣處在升值狀態。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測算,2014年1月份至今年8月份,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累計升值10.5%,實際有效匯率累計升值10.6%,對歐元升值17.3%,對日元升值9.6%。幣值升值使我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減弱,是我國出口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8月中旬人民幣匯率貶值4%左右,這主要是為了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主動矯正人民幣中間價與匯率的偏離程度,一定程度上釋放外部帶來的貶值壓力。從中長期看,由於中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人民幣匯率不存在大幅貶值的基礎,中國仍是穩定國際金融市場秩序的重要力量。
四、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將為世界經濟重返健康增長軌道作出更大貢獻
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各國深刻反思以往的經濟增長模式,結構調整已成為全球性趨勢。美國和英國提出“再工業化”,歐盟和日本等紛紛出臺重振製造業的強力政策,印度、墨西哥、越南等發展中國家也在致力於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在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的同時,中國經濟也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已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
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不僅為中國實現可持續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也將為世界經濟再平衡和穩定復蘇創造新的機遇。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為世界提供更大消費市場。隨著13億人口由溫飽走向小康,尤其是中等收入階層已達到3億人以上,大眾消費逐步由傳統的衣食等基本生活消費轉向發展型、享受型消費,資訊、旅遊、教育、養老、家政等新興消費潛力加速釋放,一個日漸壯大和成熟的龐大消費市場正在孕育形成。如果未來十年消費保持穩定上升的勢頭,到2025年消費支出規模將擴大到10萬億美元以上(以目前價格水準測算),國外消費品製造業有望從中受益。
二是産業升級將有效擴大技術和設備進口。在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的過程中,傳統産業升級改造需要進口大量先進技術、高端設備、重要零部件,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也將為全球貿易夥伴提供更多的研發、設計等新的機會。以服務業為例,假定未來十年服務業保持目前的發展勢頭,到2025年服務業規模將擴大到12萬億美元以上(以目前價格水準測算),市場潛力巨大。今年1—7月份,外商直接投資中服務業投資增速最快,達到19.6%。
三是國際産能合作將極大拓寬合資合作空間。我國擁有中端裝備産能優勢,性價比高,綜合配套和工程建設能力強,外匯儲備充裕,有利於發揮承上啟下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打通不同發展階段國家産業發展瓶頸,對接各方供給與需求,既發揮發達國家擁有關鍵技術、裝備先進的長處,又發揮發展中國家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開拓一個更大的合資、合作市場,凝聚起全球經濟穩定增長的新動能。
可以預見的是,當中國經濟成功實現轉型升級,實現由投資驅動轉向消費拉動為主、由工業主導轉向服務業主導的重大轉變後,中國經濟將會步入一個更加穩健、更有品質、更可持續的新的發展階段,將會更好地發揮世界經濟增長引擎的作用。
事實證明,中國經濟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仍將是推動世界經濟健康、持續增長的動力之源。從曾經喧囂一時的“中國輸出通縮論”到現在的“中國輸出衰退論”,可以説都是“中國威脅論”的翻版,背後的意圖耐人尋味。在全球化的時代,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艱巨挑戰,同舟共濟,攜手共進,共同推動世界經濟重返健康增長軌道是共渡難關的關鍵。中國有信心、有決心實現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準的“雙目標”,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推動包容平衡的發展。(作者為國家統計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