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財智 > 研究者 > 正文

字號:  

林毅夫駁“中國崩潰論”:中國奇跡還可持續

  • 發佈時間:2015-04-27 07:34:27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盧冠瓊  責任編輯:謝淩宇

  "從1978年到2014年,我們平均每年的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率達到9.7%。在人類經濟史上還沒有這樣的國家,能以這麼高的速度持續這麼長時間的增長。"近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前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就"中國奇跡的一般意義"發表主題演講。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連續36年年均9.7%的高速增長,經濟規模擴大28倍。同期,中國平均每年的貿易增長率高達16%,若按美元計算,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三十幾年間增加了209倍。中國從一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不及非洲國家平均數1/3的貧窮落後國家,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林毅夫説,"在一個人口這麼多、底子這麼薄的國家維持了這麼長時間的快速增長、取得了這麼多成績,是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

  中國從改革開放以後取得的經濟奇跡到底有沒有一般意義,能不能供其他發展中國家借鑒?經過36年的高速增長,中國奇跡有沒有可能繼續保持?林毅夫在演講中對這些問題做了肯定回答。

  中國奇跡的一般意義

  三十多年過去了,中國奇跡有目共睹。然而,近年來,"中國崩潰論"卻在海外此起彼伏。尤其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滑,國外許多機構和分析人士以此認為,這是由中國經濟難以克服的體制、機制、增長模式的內因造成的,改革開放以來積累下來的各种經濟社會矛盾會在低速增長時總爆發,中國經濟在過去快速增長中取得的成績是不可持續的,中國經濟即將崩潰。

  "近日,我國一季度GDP增速公佈,7%,而且下行壓力很大。"林毅夫説,"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因此持悲觀態度",只看到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轉型中國家必然存在的各種問題,忽視了這三十幾年來我們取得的成績,也不能了解中國的發展、轉型經驗的一般意義。

  在巨大成績面前出現認識上的反差,林毅夫認為,究其原因在於國外的學者是以總結發達國家經驗的主流理論來看中國。林毅夫説,我國的改革開放,並沒有按照西方主流的新自由主義理論所倡導的"休克療法",試圖以"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一次性地消除計劃經濟時代的各種制度,而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根據我國社會的承受力、可動員的條件等情況以雙軌漸進的方式來推進,隨著條件的成熟,不斷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上個世紀90年代,西方主流理論認為,計劃經濟不如市場經濟,最糟糕的經濟是改革不徹底的雙軌制經濟。林毅夫表示,受此理論的影響,不少學者把我國社會、經濟中存在的一切問題都歸結于沒有按照西方主流的理論來進行改革所致。"但問題是,西方主流理論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林毅夫舉例,20世紀80年代以來,按照西方主流理論來進行轉型的蘇聯、東歐和亞非拉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普遍出現經濟崩潰並且危機不斷;少數在轉型中推行雙軌漸進改革的國家,像越南、柬埔寨、寮國,卻取得了穩定而快速的發展。

  林毅夫認為,只有深入理解出現在我國的新的社會經濟現象,而不是僅以現有理論為考察問題的出發點,才有可能提出真正能夠解釋我國現象的新理論及其一般意義。林毅夫從要素稟賦結構、比較優勢和企業自生能力出發,探討我國經濟發展和轉型的本質,得出了"我國經濟發展與改革具有一般意義"的結論。

  林毅夫表示,改革開放後,中國改變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模式,發展了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力密集産業。經濟增長與外貿發展比較迅速,産生了很多利潤和剩餘,資本積累推動了産業升級。利用發達國家成熟的産業技術,把握好了後發優勢,經濟取得了快速增長。

  林毅夫認為,中國奇跡的一般意義在於利用好後發優勢與比較優勢,這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傢具有借鑒意義。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