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人大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應進一步樹立理論自信

  • 發佈時間:2015-03-27 05:52:3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中國經濟顯示的蓬勃生機和活力為全世界所矚目,特別是高速發展中呈現出自身鮮明特色的經濟制度和發展道路,無法用現有的西方經濟學理論進行解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宇在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時認為,如何正確總結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體系和學術話語體系,增強中國經濟學的自覺自信,是當前中國經濟學界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中國經濟發展的生動實踐,也為中國經濟學理論研究創造了難得的歷史契機。

  記者:你近期提出,一些西方經濟學家近年來之所以屢屢提出“中國經濟崩潰論”卻頻遭失敗,是因為西方經濟學理論存在著嚴重缺陷,不能簡單套用於中國現實。為什麼這樣説呢?

  張宇:這是因為西方經濟學歷來具有二重性,既有合理有用的一面,也有不可否認的意識形態因素。比如,崇尚私有制而反對公有制,崇尚個人自由而反對集體利益,崇尚資本主權而反對勞動主權。同時,在理論上還存在一些嚴重弊病。比如,重邏輯輕歷史、重形式輕內容,否認不同社會制度和歷史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差異,排除技術、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當做人類永恒不變的經濟形式。其中一些即使是在一定時期屬於比較科學的理論,也是以一定的假設條件、歷史經驗、價值取向、文化背景和邏輯結構為前提的,不能照搬照抄,而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

  特別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崇尚普遍性一般性,排斥特殊性個別性,試圖用一種統一模式強加給多樣化的無比複雜的現實,以這樣的思維邏輯看待中國改革開放的現實,必然結果就是:把中國改革開放在實踐中摸索出的成功經驗,曲解為“市場扭曲”;中國經驗至多是“轉型經濟學”,即向資本主義完美市場的過渡階段,沒有經濟學的普遍意義。總之,一切不符合主流經濟學標準模型的做法,都被看作是對一般規則的偏離和扭曲。很明顯,這種思維邏輯是完全錯誤和極其有害的。

  記者:你提出,當前中國經濟的理論發展正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如何理解這一機遇呢?

  張宇:建國之初,針對當時經濟建設照搬蘇聯模式的問題,毛澤東就提出“任何國家的共産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産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和快速發展,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少有的發展奇跡,為世界發展做出了的歷史性貢獻。中國是一個具有廣袤的土地、眾多的人口、悠久的傳統並處於發展和轉型中的社會主義大國,面臨著工業化、資訊化、市場化、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改革,幾重重大的歷史變革在同一個時代的交織和疊加,使中國的實踐為當代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無比豐富和鮮活的素材。

  早在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通過之後,鄧小平評價這個決定“寫出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30年過去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伴隨著實踐的蓬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這為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創造了堅實的基礎。

  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著生機勃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豐富實踐,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和學術話語體系的任務,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更加重要,這是在經濟領域中樹立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根本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自覺認識和更好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不斷提高推進改革開放、領導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品質和效益的能力和水準。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記者:中國的經濟理論發展的方向是什麼,應當遵循什麼樣的原則呢?

  張宇:中國經濟理論和經濟學發展方向概括起來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學習吸收國外優秀成果,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紮根歷史、服務現實,開放融通、相容並包,不斷發展、完善和創新中國的經濟學理論,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理論支援,為國家和人民的發展作出貢獻。

  第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的立場和價值觀、關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科學理論和分析經濟現象的完整的理論範式,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就失去正確的方向。

  第二,正確借鑒西方經濟學。對待西方經濟學的正確的態度應當是:深入地加以研究,批判性地加以借鑒,有條件地加以運用,吸收其合理有用的成分,摒棄其錯誤的和意識形態的因素。以我為主,洋為中用,絕不能盲目崇拜,全盤照收。

  第三,緊密聯繫中國的實踐。實踐是認識的活的源泉,絕不能脫離實際,脫離時代,脫離國情,沉溺于追求所謂的“普適價值”和“普適理論”。要立足中國實踐,面向中國問題,並從中總結經驗、構建話語、提煉思想、創新理論。

  第四,紮根中國的歷史。當代中國的經濟學是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悠久歷史和豐厚土壤中生長起來的,只有深深紮根中國歷史,堅守優秀傳統,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才能根深葉茂,生生不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脫離了中國的歷史,脫離了中國的文化,脫離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脫離了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是難以正確認識中國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