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雷曉燕:建議延遲退休採取靈活政策
- 發佈時間:2016-03-14 14:25:20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張少雷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雷曉燕接受海外網財經採訪
2016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國民經濟發展的預期目標為6.5%—7%的區間。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2015年全年GDP增速為6.9%。據悉,這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增速。有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元兇之一就是人口紅利的下降。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勞動力規模為9.11億人,比2012年減少了2600萬勞動人口。
中國的勞動力規模連年下降,留給中國的人口紅利還有多久?以創新者、藍領、農民為主體的新的勞動力群體正在壯大,是否會形成“升級版”的人口紅利?在促進勞動力要素改革方面,城鎮化還有哪些功課可做?政府及社會應該如何應對已經到來的老齡化問題?面對以上問題,人民日報海外網財經採訪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雷曉燕教授。
人口紅利面臨消失提質增效“對症下藥”
海外網:兩會上政協新聞發言人王國慶表示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差不多”了。2015年勞動力規模由2012年的9.37億降至9.11億人,這是中國勞動力人口連續4年絕對值下降,留給中國的“人口紅利時間”還有多久?
雷曉燕:我覺得這主要取決於我們是怎麼樣定義人口紅利的。狹義的人口紅利即勞動力數量佔總人口的比例對經濟的貢獻。這樣來看的話,我們的人口紅利確實是“差不多了”,但是實際上我們可以從更寬廣的視角理解“人口紅利”。“人口紅利”不僅要考慮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還要考慮勞動年齡人口的品質,即單位勞動創造的價值。過去勞動人口的品質不高,屬於比較低端的勞動力。未來我們要提高勞動力品質,即提升單位勞動人口創造的價值,也就是提高人力資本的回報。勞動生産率提高,“人口紅利”的下降速度相應就會減緩。另外,既有的勞動年齡人口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就業。如果勞動參與率提高了,也會延長“人口紅利”的時間。所以,我覺得如果措施得當的話,我國的“人口紅利”還是可以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
海外網:觀點認為,隨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不可避免下滑。我國經濟增速放緩是個複雜的原因,其中人口紅利的影響有多大?
雷曉燕:狹義來講,勞動年齡人口已經發生絕對下降。人口紅利因素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到底是多少?曾經有學者測算,1982年到2000年間,“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大概有15%;2011年到2020年期間,若勞動參與率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這期間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則提高0.88個百分點。
除了人口數量因素之外,我們還要考慮如何充分地運用現有的勞動力。另外,勞動力品質提升,“人口紅利”對潛在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會提高。
再次,勞動力分配的結構是否合理也非常重要。如果勞動力能夠合理流動,使得勞動力能夠分配在最需要他、讓他發揮最大創造力的工作崗位上,那麼勞動力對於經濟的貢獻也是比較大的。
海外網:政府工作報告在“十三五”教育領域的目標中特別提出,“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0.23年提高到10.8年”。如何評價這一目標的意義?
雷曉燕:勞動人口的素質對未來的經濟、人口紅利的進一步發揮是非常重要的。中央提出把教育年限從10.23年提高到10.8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不能僅關注整體人口平均教育水準的提升,還應該看到在我國城鄉之間人口教育年限的不平衡。
我國城鄉的教育差異巨大,部分農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非常低,甚至未達到義務教育的水準。如今農村戶口的人口占比還是相當大的,所以要把整體教育年限提高,當務之急就是要提高農村人口的教育年限。
海外網:厲以寧教授曾表示以創新者、藍領、農民為主體的新人口紅利正在形成,您對此是否贊同?有哪些途徑可以延長我國的人口紅利?
雷曉燕:我非常贊成厲老師的説法,談到“新人口紅利”,厲老師為什麼講創新者、藍領和農民呢?其一,創新者尋求更好的技術,而技術可以相應的提高勞動生産率。在不同行業,創新者可以更好的發揮優勢。其次,今後藍領、白領的差異愈加縮小。技術轉型提高到一定程度,勞動者多用機械如機器、電腦等。純粹體力勞動者隊伍將大幅縮小,勞動生産率也會提升。最後,農民佔整個勞動力群體的比重是相當大的。農民勞動力水準的提升也會為勞動生産率帶來飛躍。所以,以創新者、藍領、農民為主體的新的“人口紅利”,將有利於對我國經濟發展。
關於延長人口紅利的途徑,第一,要提高教育品質,尤其是農村的教育品質和水準。第二,除基礎教育之外,還應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推進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迫切需要。所以,職業教育應該是非常重要的一塊。進城務工的青年農民工,教育程度都較低,基本沒有經過職業教育的培訓。在産業升級的過程中,企業裏一部分年輕群體沒有基本專項技能。如果能夠在職業教育方面添磚加瓦,讓年輕勞動力掌握專項技能,對於産業的轉換升級將會起到重要作用。
最後,健康問題對於“人口紅利”的延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兒童是未來的主力軍。兒童的身心健康關乎著祖國的未來。農村的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的營養、健康方面相比于城市要相差很多。缺少父母的陪伴,對於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健康都會産生不利影響。其次,成年人的健康也非常重要。這就要推動城鎮化建設,改進全民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體系。
海外網:目前的社保和醫療體系還需如何完善?
雷曉燕:城市人口有系統的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保險體制度,大多數家庭無後顧之憂。而廣大的農村人口,還沒有被納入這兩大保障系統之中。雖然農村已經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但根據“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發現,農村新農合覆蓋率較高,但報銷比率遠遠低於城市醫療保險。數據顯示,在45歲及以上的群體,城市職工醫療保險住院報銷比率的中位數達到了66%。而新農合的報銷比率只有25%。另外,進城務工人員還不能充分享受工作所在地的社保、醫療、子女入托和受教育等福利和權利。這非常不利於人口的有效流動。
最後,城鄉醫院的品質相差非常大。對於農村來講,面對的是鄉鎮醫院、鄉鎮衛生所、普通診所等小型醫療機構。而城市居民在就醫時有更多的選擇,如大型綜合性、專科醫院等。在平衡醫療服務、醫療保險等社會醫療措施方面,未來我們還有很大的空間需要改善。
以城鎮化應對人口紅利下降 消滅差異是關鍵
海外網: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這意味著提高城鎮化品質。能否談一下您對城鎮化的理解與看法?在促進勞動力要素改革方面,城鎮化還有哪些功課可做?
雷曉燕:城鎮化的這兩個指標(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有什麼差別呢?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是指城鎮常住人口(在城鎮裏面一年內居住了六個月以上)佔總人口的比例,戶籍人口城鎮化則是指擁有城鎮戶籍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所以這兩者的差異就是在於在城鎮居住但沒有城鎮戶口的人口占比。
我覺得要實現城鎮化或者説城市化,最本質的是要消除城鄉戶口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就是醫療,目前城鄉醫療差異較大。城鄉醫療保險的保障作用相差甚遠。未來能否實現城鄉一體非常重要。
第二是社保。目前大家都在關心城市的養老金問題,但事實上農村未來的養老問題更為嚴峻。雖然農村實行了新農保,但實際參與率有限,且新農保保障水準非常低,一個月僅發放幾十塊錢。農村的勞動力群體基本上是活到老、幹到老,完全靠自己的養老方式。所以,我們應儘量拉近城鄉在社保、醫療方面的差距。
第三是教育。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異地高考等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的話,會影響到人口的正常流動,也就會影響城市化。
當然,城市化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不需要設定非常具體的目標。要真正實現城市化,就是要百姓願意去城市工作和生活。我們都知道水往高處流,人也是這樣。只要消除教育、醫療、社保等各方面的障礙,勞動力自然會進行集聚、以創造更大的價值,賺取更大的收入,城市化自然形成,而這樣的城市化也會是健康的城市化。
養老金漲幅回落“二胎”並非老齡化的及時雨
海外網:儘管我國目前已經開放生育政策,但人口結構不是短期能夠改變的。在此過程中老齡化已經開始。政府及社會應該怎麼應對?
雷曉燕:關於計劃生育放開政策的效力,人口結構能否在短期改變,甚至長期來看能否改變都要打個問號。第一,放開二胎,新生兒出生率可能會在短期內上升。但這部分群體轉化成勞動力也需要等20年。最重要得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生育率下降是非常自然的過程。隨著扶養子女的成本上升和人的觀念的變化,通過子女養老的觀念也在減弱。根據生育意願調查顯示,打算生兩胎、三胎的家庭越來越少。放開生育政策對改變人口結構作用不會太明顯,當然我們也確實應該放開生育政策。
現在我們國家老齡化已經開始,而且老齡化的速度非常快。我們應該如何應對?老齡化當中特別突出的兩個問題是養老和醫療,怎麼樣養老?怎麼樣進行醫療?城市勞動人口養老主要依靠養老金。關於養老金的問題國家已經提上了日程。目前,農村已實行新農保,雖然比例非常小,但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進步。因為在農村一個月幾十塊錢,雖然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對於有些窮困老人還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在養老方面,我們未來需要做的更多。
同樣在醫療方面,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在城市醫療方面,以前只有城市職工醫療保險, 2003年開始,農村醫療開始實行新農合。後來,我國對城市的非勞動群體,如老人、小孩等實行了城市居民醫療保險,即城居保。城居保和新農保相比于城市職工醫療保險保障水準相對較低,但在以前的基礎上已經有了提高。未來如果能夠在這些方面再進一步做好,對於養老應該是很好的應對。
海外網: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起我國將只按6.5%左右來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據悉,這是我國連續多年以平均10%漲幅提高養老金後首次回落至個位數。對此怎麼理解?是否財政支出壓力加大所致?
雷曉燕:我覺得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過去在城市養老金方面,機關事業單位跟企業養老金差異非常大。從2008年開始,國家對企業養老金實行了每年10%的漲幅,企業跟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差距相對縮小了,這可能是政府考慮把養老金漲幅調低的一個原因。
第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原來是雙軌制,現在已經實行並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行和企業職工一樣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並軌之後,兩者要按同樣的比例調整。計算下來,養老金支出會對財政支出形成較大壓力。加之,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可能會影響到國家收入。這也可能是調整的另一原因。
延遲退休解勞動力之渴 關鍵政策要靈活
海外網:3月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表示,今年將拿出延遲退休方案,延遲退休計劃再次提前。有觀點認為,延遲退休政策推出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應對養老金收不抵支的缺口。延遲退休政策能解決社保基金缺口問題嗎?
雷曉燕:現在所説的“缺口”,實際上是有些省份出現了收不抵支的情況。據官方的報告,全國社保基金實際上仍有結余,沒有出現“缺口”。問題在於現在養老金制度並沒有實現全國統籌,所以較貧困省份就出現了“缺口”情況。隨著老齡化的加劇,養老金收支平衡肯定會受到一定的壓力。我覺得延遲退休政策實際上更多的是考慮未來怎麼樣養老,而不是目前有沒有出現缺口。即便養老金“缺口”還未出現,我們仍要考慮未來養老問題。延遲退休政策更多的是為將來能否有足夠的積累為養老服務。
海外網:延遲退休已在學術界達成統一認識,但民眾反對呼聲甚高。此次人社部特意提出 “小步慢走,漸進到位”的節奏。如何讓民眾接受延遲退休這一現實?
雷曉燕:現在人社部提出 “小步慢走,漸進到位”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是考慮到了目前存在的反對的聲音。
我覺得比較好的一種方式是採用激勵機制,這種方式具有一定靈活性。可以設計不同的方案,如果勞動者按時退休,按照規定可以拿到養老金;如果勞動者願意並且身有餘力,則可以繼續在勞動崗位上創造勞動價值,貢獻勞動力。如果勞動者選擇延遲退休,延長工齡,最終退休後養老金可以多領一些。有些人身心並不具備繼續工作的條件,或者預期壽命不長,則可以選擇早退或者按時退休。所以,通過制度設計,讓勞動者靈活的選擇退休時間點,可能更能讓人接受。
海外網:不少人在60歲後仍沒有出現明顯的衰老現象,還是可以繼續工作的。
雷曉燕:對,有很多人願意多幹,但強制退休讓他幹不成。過去我們把領取養老金跟工作完全挂在一起,但是事實上這兩個不是一回事。養老金數目要看勞動者的積累,多繳多得。工作年限足夠,按時足額繳納養老保險,到時候就可以開始領取養老金。領取養老金後,也可以再去工作賺錢。實際上如果企業仍需要他,並且他也願意留在這個崗位上,他可以繼續工作,延遲退休。
海外網:返聘?
目前在企業裏,勞動者有特殊的技能,對企業來講十分重要的確實會返聘。有的企業計較工資成本,認為年輕勞動者“便宜”,實際上願意讓相對年長的勞動者強制退休,而退休後因為大多數年齡尷尬,也不能夠找到新的工作。如果退休金不夠養老,對於退休工人來講其實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認為退休政策要有一定的彈性,讓勞動者有一定選擇的權利。
中國式養老模式人性化舒適為主
海外網:目前,中國人的養老需求和養老觀念正出現多元化趨勢。在您心目中,未來適合中國老齡化社會的“中國式養老”模式是什麼樣的?
雷曉燕:如今養老方式、養老觀念呈現多元化趨勢。就數據來看,老年人的養老意願這些年發生了很大變化,有部分比例的老年人願意住在養老院,但是大部分老年人還是願意跟子女同住或者自住,或是跟子女就近居住。
由於過去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如今老年人的子女普遍較少。一方面也説明,就近居住能滿足雙方的需要,老年人幫忙看孩子,子女也能夠照應老年人。另一方面父母與子女也希望有相對獨立的生活空間。
未來,子女不在身邊的可能性會很大,尤其是像獨生子女的家庭。未來會是什麼樣的養老模式呢?我個人覺得,要考慮觀念、現實和成本。從觀念來看,很多人不希望住養老院,更加願意住在自己家裏。從現實出發,住在自家,可能會缺乏子女的照料,健康狀況不能得到保證。能不能全部住到比較高端的養老社區?這樣成本可能較高,普通家庭吃不消。
海外網:那要怎麼解決?
雷曉燕:我覺得一個比較理想的方式就是居家養老加配套,即完善的社區服務。隨著老齡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社區會有較大比例的老年人。選擇老年人比例比較高的社區,可以先做試點,在現有社區的基礎上,老年人仍住在原居住地,但是要對社區以及老人家裏進行改造,改造的更加適合老年人居住。比如緊急情況呼叫器,社區服務點,老人食堂等,還可以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飯服務。
針對有些相對輕鬆的服務,社區可以雇傭有活力又有意願的老年人來做。這樣鄰居之間互幫互助,也能讓活力老人發揮餘熱,同時獲得一定的經濟回報。
配套服務中比較重要的一塊是基本的醫療照料和緊急救護,日常簡單的護理能夠提供,緊急情況能夠及時送醫。
這種模式需要政府、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參與。政府可以去引導、規劃和監管,允許社會資本進入,家庭也要承擔經濟責任,但對於確實困難的群體,可以輔以相應的補貼政策。如果以上問題能夠解決,這應該是一個相對理想的養老模式。
海外網:感謝雷老師接受我們的採訪,今天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