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祥:熔斷機制需要進一步的配套規則幫扶
- 發佈時間:2016-01-08 08:0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斌
熔斷機制的代價再次顯現,2016年1月7日市場又一次出現了千股跌停。從9點33分開始,A股幾乎呈直線下跌,中途基本沒有震蕩。觸發5%熔斷閾值並恢復交易後,跌速進一步加快。
◎蔣光祥
熔斷機制的代價再次顯現,2016年1月7日市場又一次出現了千股跌停,跌幅超過9%的個股達到2198隻。從9點33分開始,A股幾乎呈直線下跌,中途基本沒有震蕩。觸發5%熔斷閾值並恢復交易後,跌速進一步加快。
按滬深交易所昨日上午發佈的公告,實際交易時間僅15分鐘。這一單日下跌速度,已令2015年中股市大幅動蕩中的單日走勢相形見絀。合計2個交易日、4次熔斷場景的出現也基本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市場下跌幅度在接近5%、7%大小兩個閾值時,會導致相當一部分投資者擔心熔斷生效而恐慌性地拋售,從而加速觸碰熔斷閾值。
就事論事,就目前的實際效果來看,熔斷機制可能還需要若干外在力量的協助。
首先在於閾值的設定,熔斷機制雖然與去杠桿過程引發的千股跌停,以及優先級資金止損盤奪路踩踏有本質上的區別,但其一級閾值與二級閾值僅相差2個百分點,差距設置過小的弊端已經顯現。越臨近熔斷,越有黑洞漩渦效應,正常的交易頻繁被中斷,這顯然不是大家願意看到的情景,某種程度上也拒絕了當日股市“深V”回轉的可能性。畢竟,根據歷史數據,A股幾乎每25個交易日就有一個交易日波動幅度超過5%。
其次,熔斷機制僅僅類似于疾病的預防,根源還是在於身體是否強健,否則預防措施再週到,也難免病痛不斷。
2016年1月7日在股市再次熔斷提前收盤後,證監會緊急發佈了《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這是及時之舉,伴隨著2016年1月初減持禁令到期,根據相關測算,來自於大股東和高管的限售股解禁規模將超萬億元,這並不是幾個熔斷所能阻擋的。這也側面凸顯了2016年1月6日興業全球基金專戶投資經理呂琪“建議客戶贖回,今年本人管理産品大概率不能賺錢”的鄭重提示的“良心”。雖然其緊接著又替公司做了輿情上的更正與維護,但這對稍有資歷的股民基本無效。畢竟公募基金的專戶與私募類似,追求的是絕對收益,操盤理念不容小覷。
再次,熔斷時代,拋壓大、熔斷快。熔斷與之前市場調整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於達到熔斷閾值後便暫停交易,這對於後續資金來講,無論是自救還是抄底都無濟於事。7日從滬深300的不少權重走勢可以看出,中國平安、建設銀行、浦發銀行等個股均有資金在試圖拉升,但瞬間的拋壓太大,令股價迅速下跌,隨後滬深300觸發7%閾值,暫停交易。換手率無從談起,交易量毫無疑問也是地量。那麼獨木難支的熔斷機制,是否能夠配合換手率、交易量上的設置來進行微調和優化?
最後,不得不提股指期貨當前的受限。因受2015年股市震蕩影響,滬深300指數期貨主力合約持倉量從最高20萬手以上降至目前的2.8萬手,主力合約日成交量從最大288萬手下降至目前的1.5萬手。大量機構投資者因為開倉限制被拒之門外,散戶投資者因為40%的超高保證金率也無法參與,短線投資者在開倉限制和超高日內交易手續費的雙重壓力下失去交易空間。這讓熔斷機制下的A股市場成為一個相對封閉的資本市場,這非但與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未來A股還可能加入MSCI指數)的開放前景不符,也讓希望可以對衝風險的投資者失去了一個最主要的避險渠道,極端情況下又加劇了熔斷的壓力。
歸根到底,在一個以中小投資者為主的市場,實行與以成熟投資者為主的市場一樣的熔斷機制,到底是穩定市場還是加劇恐慌,往往寓意已經超越了制度本身。就目前實際效果來看,熔斷機制需要幫手。
(作者為公募基金從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