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專家為城鄉二元難題支招:農民變居民收入增3倍

  • 發佈時間:2015-11-30 09:40: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十三五”規劃的建議,強調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然而,中國城鄉二元體制、城市內新老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務上不均的二元矛盾仍較突出。

  城鎮化過程産生的難題該如何破解?日前,2015城市中國計劃年度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城鎮化品質不高 專家:分步驟跨越二元難題

  根據中國建投投資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佈的《投資藍皮書:中國投資發展報告(2013)》,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70%,屆時居住在城市和城鎮的人口將超過10億人。也就是説未來20年中國農村的人口將減少1/3以上,將有3億人由農村移居到城市和城鎮。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曾對媒體表示,現在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5%,是比較高的,但是品質不高。品質不高最主要的體現在於現有的城鎮7.5億常住人口中有2.5億左右的人沒在城鎮落戶,沒能在城鎮享受到相應的公共服務,也沒有相應的市民權利。

  “2.5億人口中,有6000萬留守兒童,4000多萬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他們的職業是農民,生活是農民,但沒有制度安排的話,都是漂在社會上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徐憲平介紹説,把未來10億城鎮人口問題解決好了,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來説意義非凡。

  “我是個理想主義者。”徐憲平分析道,從經濟層面來看,一個農民變成一個城市居民,收入增加3倍,消費業增加3倍。而如果他只是一個過客,不在城里落根,他的大部分收入都是寄回老家的。我們要有一個制度設計,分步驟、逐步地解決這個問題。初步計劃,2020年解決1億人,約三分之一;到2030年努力解決50%;到本世紀中葉實現中國夢的時候,能夠徹底的破除城鄉二元的鴻溝,實現農民工的城市夢。

  糧食生産成本提高 專家:土地流轉實行機械化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逐漸加快,糧食生産和糧食安全問題,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糧食總産量60709.9萬噸(12142億斤),比2013年增加516萬噸(103.2億斤),增長0.9%。

  近年來,我國糧食庫存不斷增長。與此同時,國際市場糧價和2011年相比大幅下跌,目前國際市場三大主糧的糧價差不多下跌40%至50%。然而,國內的糧食價格卻呈現相反趨勢,而且高於了國際市場。

  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章良表示,近年來為保證農民工進城利益,通過一些保護措施其收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甚至與大學生持平。從事糧食生産所帶來的收益相對較低,留守在農村的勞動力糧食生産能力有限、積極性也不高,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國內糧食生産成本提升。由此建議,第一,必須大規模地實行土地流轉,能夠把一小塊變成大塊地,形成一個農場的概念。將小塊地變成大塊地,大規模的實行機械化,進入現代農業。另外,新的科技應用跟上,例如轉基因的技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