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學者:習主席訪英、“十三五”與中國經濟脊梁

  • 發佈時間:2015-10-28 13:51:27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梅新育  責任編輯:王斌

  

學者:習主席訪英、“十三五”與中國經濟脊梁

  10月15日,在濰坊魯臺會展中心,工業機器人在進行作業展示。 當日,2015中國(濰坊)國際裝備製造暨工業機器人博覽會在山東濰坊開幕,博覽會集中展示了精密機床、工業機器人整合系統等,以推動裝備製造業向高端發展,帶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中國日報網10月28日電(梅新育)在習主席對英國的訪問中,沒有任何東西能比中國將在英國投資修建高鐵、核電站更充分顯示出中英工業和國力對比的逆轉了。

  須知英國是工業革命和鐵路的故鄉,也正是英國當年憑藉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將中國強行拖入西方主導、在當時很大程度上就是英國主導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

  而英國霸權最終之所以一去不復返,也是源於工業優勢的動搖、喪失。時至今日,中國早已奪取“世界工廠”的名號,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不僅傳統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消費品,就是裝備製造業,2013年中國的産出也已經佔到全世界1/3,等於第二名德國的兩倍半……這一切是中國躍居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根基所在。

  然而,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和經濟繁榮是否會曇花一現?這種風險客觀存在,而且主要不是因為人力成本上升等單純的經濟因素,看看TCL這類規模和發明專利名列前茅、利潤數十億、手持現金逾百億的巨型消費電子企業管理層抱怨其市值不如某些只有概念的虧損企業;看看此前十年裏製造業企業紛紛涉足、乃至投身房地産和所謂“資本營運”;看看科技專業在高考考生中熱度下降……我們不難知道,這種風險絕對不可低估;不難明白,李東生等企業界人士一再強調製造業才是中國經濟脊梁、呼籲重視不斷夯實製造業根基,絕非無的放矢。需要重申,大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只能建立在工業化的基礎之上,因為能夠提供體面收入就業機會的所謂“現代服務業”只能建立在現代製造業基礎之上,因為現代製造業能夠為更多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創造就業機會,從而使經濟增長的成果得到更為廣泛、公平的分配,並激勵學習和技能的推廣,增進一國人力資本。不僅正在力圖實現經濟起飛的發展中國家如此,已經成功的發達國家和地區也不例外。如果説,昔日中國經濟的目標相當單純,就是“趕超”二字,那麼時至今日,我們的目標必須有很大一部分放在“防止被趕超”之上。我們的競爭對手希望“趕超”中國,我們不能給它們創造這個機會。

  那麼,中國製造業有能力有決心更上一層樓而“防止被趕超”嗎?答案是肯定的。論探索業務新模式、開闢新市場,從製造業企業積極探索與網路應用服務相結合的各種“網際網路+”、“雙+”模式,到一大批企業多年來持之以恒開拓國際市場,以至於華為、中興、TCL等企業海外收入佔比近半甚至逾半,從而在國內經濟有所減速時佔據了主動地位,我們都可以看到中國企業的遠見與行動能力。

  論技術創新,華為、中興這種典型的高科技通信設備製造商已經連續數年躋身全世界國際專利最多企業前三名,TCL這樣的消費電子企業去年發明專利總量、累計發明專利總量也都位居全國企業第三名。就總體而言,去年一年中國科技成果登記數就達到53140項,其中應用技術成果46091項;專利申請授權130.27萬件,其中境內119.16萬件。

  論科技研發投入,去年中國研究與發展人員全時當量達到393.7萬人年,研發經費投入13312億元,佔GDP比重為2.09%。好的大企業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比重更高,消費電子巨頭TCL研發費用就佔到了銷售收入的3.9%,某些高科技企業這項比例更是高達10%左右。

  應當説,今天的中國並不缺乏肯下功夫鑽研技術的優秀技工、工程師和科學家,不缺乏時刻敏銳盯住市場和技術動態、敢於頂住壓力承受風險闖蕩的企業家,不缺乏希望增強中國實體經濟根基的投資者,更不缺乏資本,缺的是對他們工作的公正評價和正面激勵。正值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之際,希望全會討論的“十三五”規劃能給予製造業應有的地位,希望中國資本市場能給中國製造業合理的評估,希望中國輿論界能給中國製造業提供公正的環境。

  (作者:梅新育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本文僅代表個人意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