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劉尚希談財稅熱點:“減稅”不能代替改革

  • 發佈時間:2015-09-21 07:0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編者按:今年以來,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軍”,財稅體制改革正按照中央部署堅定不移地向前推進。“營改增”、地方政府債務置換、PPP模式等改革和政策措施亮點頻頻,與此同時,由於經濟增速放緩,下行壓力加大,有關“大規模減稅”的聲音再次出現。針對這些熱點問題,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了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

  “營改增”不能“為改而改”

  中國經濟網:目前、房地産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營改增”工作推進情況如何?有人認為今年全面“營改增”可能會延期?

  劉尚希:應該説改革大的方向是明確的,只是在改革節奏上可能有所調整。“營改增”中剩餘行業的推進工作要根據條件,條件成熟了就往前推,條件不具備時也不能硬推。全面“營改增”這項工作不在於是否能按照預定時間完成,關鍵要看實際效果。

  當前形勢下不能“為改而改”,要避免這種傾向。應當有一個機動靈活的調整機制,出現了新情況、新變化就要適當地調整改革的節奏。前段時間財政部樓繼偉部長説“適時”推進“營改增”,就是指在適應當前新的條件下,用新的節奏來推進“營改增”。

  “營改增”工作越往後越複雜,剩下的不動産、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業是非常複雜的,其“營改增”難度非常大。而且這些行業都與當前的“穩增長”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密切相關。這種情況下,怎麼推進需要考慮週全。

  在方案設計上,考慮讓企業稅負不增不減,但這是一個宏觀概念,涉及具體企業,如建築業、生活服務業、金融企業可能産生的稅負變化是不一樣的,很難通過模擬的辦法精確預見到,所以這個方面要謹慎。

  置換債可“一箭多雕”

  中國經濟網:今年分三批將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額度增至3.2萬億,有人擔憂這可能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你怎麼看?

  劉尚希:整體來説,置換債是用來解決當前地方面臨的流動性風險的。地方流動性風險不僅影響地方政府的財政,也會影響到地方的經濟,處理不好影響可能擴散,所以這種流動性風險必須及時化解。當前採取置換債的方式去化解地方政府的流動性風險,我認為是非常高明的。從眼前來看,其作用是“一箭多雕”:對地方政府來説,其流動性風險可以説基本解除了,其融資成本也降下來了,至少省下幾百億;對銀行來説,可能其眼前利益有點損失,但資産結構優化了,資産靈活性增強了,在一定意義上,把銀行的貸款置換為債券相當於資産證券化。從這些方面來講,實際上都是有利的。

  有人擔心説,這些置換債會不會導致貨幣發行更多,這就要看具體的管理操作了。目前,央行完全可以在不同情況下設置不同條件來控制,在銀行流動性充裕的情況下,不存在導致貨幣政策進一步擴張的可能性,而且即使有擴張也是可控的。況且在當前形勢下,降準、降息也要適度擴大貨幣供應量,從這方面來講是不相衝突的。

  但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就是道德風險的問題。所謂道德風險的問題,就是今年這麼做了,明年、後年怎麼辦?會否一年一年都這麼做?這會對地方政府的融資舉債行為産生相應的影響。需要把短期和長期結合起來,怎樣規劃地方政府的融資行為,形成一個有效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制度,監控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我覺得這很重要。

  從財政部來説,實際上也有中長期的考慮,主要考慮地方政府怎麼借、怎麼還、怎麼用、怎麼管“四位一體”,形成一個有效的管理制度,防控政府性債務風險。

  PPP不是一場簡單的“戀愛”

  中國經濟網:當前大力推廣PPP模式出現了“叫好不叫座”的現象,原因是什麼,該如何化解?

  劉尚希:PPP實際上是一個精細活,也是一個高難度的事,很難説誰都可以幹。要有一個全面深入的認識,還要轉變一些觀念,理解PPP不僅解決融資的問題,還要解決怎麼合作的問題,就是政府與社會資本怎麼合作。有人比喻説PPP不是一個戀愛,不是簡單地舉行一場婚禮,還涉及到今後怎麼過日子。在這個項目的生命週期裏,要真正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用,對這些問題如果沒有一個全面深刻的認識,沒有一套有效的辦法,長期過日子恐怕會比較困難。

  當然,不同行業的PPP項目也是不一樣的,涉及現金流多少問題、風險大小問題、利益共用模式問題,這些都需要探索。對於PPP,世界上很多國家尤其發達國家做了很多,而且有些比較成功,但在中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加強探索。探索就需要時間,不應急於求成,而是要穩紮穩打,做一個成一個。

  對政府來講,應當搭建平臺加強宣傳培訓,一方面讓政府搞明白,另一方面也要讓市場和社會資本明白。在當前條件下,還要加強制度建設,比如法律的問題。在依法治國背景下,PPP的風險管理和分歧問題都要依法辦事,法律制度就要相應完善。現在有些規章制度可能還存在一些問題,甚至是法律上的障礙,一下子修改法律又來不及,我覺得可以梳理一下哪些方面妨礙了PPP的發展,通過授權的辦法來解決。如果法律哪一方面確實産生了妨礙,影響了試點,那麼人大常委會就可以在這方面授權。我認為要形成一個有效的、快速的授權機制,這樣既能推進改革,同時又不違法。

  “減稅”不能代替改革

  中國經濟網:面對低於預期的經濟形勢,大規模減稅的呼聲又開始多了起來,你怎麼看?

  劉尚希:現在的問題不是大規模減稅的問題,真正的稅負20%出頭,並不是很高,加重企業負擔的不在於稅,而是在其他方面。企業在投資、創業過程中有很多中間商,提高了創業成本和創業門檻。企業要交各種各樣的收費,贊助、攤派,各個地方的做法五花八門,有的還很隱蔽。這中間的利益分配秩序實際上是很亂的,涉及一系列制度和政府改革的問題,可能比相對規範的稅收負擔還要更重,更不確定,更不可預期。據媒體報道,上光伏電站,無論東西部,只要涉及到拿項目,都有中間人存在,即“光伏掮客”,10MW、20MW的項目,中間人收取的費用最初是100—200萬元,提高成本0.1—0.2元/瓦,現在達到0.6—0.7元/瓦。這種成本是體制環境造成的,減稅也對衝不了。

  現在的問題是要改革,要真正轉變政府職能,轉移到加強有效的監管和服務上來,為企業、投資者、創業創新者真正提供一個有效的環境。要考慮環境的改善,而不僅僅是“放水養魚”,如果池塘裏有毒,即使放進去水,魚也會死掉。現在的主要問題不是池塘裏沒水的問題,而是池塘的生態環境不好。對企業來講,還沒有真正形成一個有利於創業創新的大環境。這要靠深化改革。儘管現在簡政放權改革力度很大,但整體看離預期還差很遠。而且像光伏項目需要“買路錢”的問題,恰恰説明即使一些權從上面放到下面,也並沒有實現政府職能從上到下的轉變。這些問題只有通過改革才能解決,而不是説簡單地減稅就可以化解的。

  減稅還要考慮到財政的承受能力,還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現在剛性支出越來越多,是不是可以通過赤字的辦法來解決?當然搞赤字、搞債務還有一定空間,但赤字、債務上去很容易,下來就非常困難。一旦引發財政危機,恐怕就會導致經濟危機。要考慮到這個問題,不能以拉弗曲線來考慮所謂的減稅政策,拉弗曲線無非是説徵稅要適度,但什麼才是適度,什麼是不適度?不是説稅負越輕企業發展越好,從我國現有的情況來看,體制環境的改善比減稅更加重要,要先給魚兒生存的環境“消毒”,而不是忙著先放水。泛泛地地説改革與減稅並行,不分主次、先後,並無實質意義。

  實際上,現在地方已經通過五花八門的方式去變相減稅了。地方招商引資時,土地收入給你一塊,有的工業用地甚至是零地價,還有的實行“先徵後返”,而且有些政策原來準備要清理的,現在地方可以繼續用。從這點來看,企業的實際稅負可能比我們名義上看到的要輕。不同的企業、不同的行業也不一樣,不能老從困難的角度去實行減稅政策,那樣結構調整就沒有希望。企業正是因為有困難有壓力才去轉型升級,稍微遇到一點困難就減稅了,就沒有壓力和動力去轉型升級,結構調整就會受阻。

  我主張結構性減稅,而不是全面大規模減稅。結構性減稅是有必要的,有針對性地去減稅,而不是全面大規模減稅 。針對所有的企業減稅,一批本來要淘汰的企業又能活下來,可能眼前有利於穩增長,但對長遠來説,結構性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嚴重。過去這方面的教訓十分深刻,應當吸取。

  結構性減稅,一個是針對創新轉型、新業態、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比如加速折舊、員工培訓費用可以更多計入稅前成本,這些政策已經有了,有的可以加大力度。再一個是針對小微企業,小微企業減稅的力度已經加大了,營業稅、增值稅的起徵點提高,所得稅減稅力度也加大了。對小微企業還應當加大減稅力度,因為它減稅成本小、效應大。所謂成本小,是因為小微企業在整個稅收中比重不大,對財政的影響不大。效應大指的是它涉及面廣,大量的小微企業都可以受益,等於降低大眾創業創新的門檻,具有杠桿效應。而對於大企業來説,減個幾百萬也沒什麼意義,也只是杯水車薪。針對那些産能嚴重過剩的企業,減稅也救活不了,必須調整。

  全面減稅當然簡單了,而結構性減稅就複雜得多,全面減稅是一個偷懶的辦法。現在要搞清楚,是稅給企業帶來的負擔重,是體制環境帶來的成本高,還是非稅方面造成的成本高,不能只抓一點不及其餘。其他方面不去改革,減了稅可能又被其他類似于掮客的人刮去。減稅替代不了改革,改革應挺在前面,這個順序不能顛倒。把全面減稅視為改革,顯然是混淆了政策與改革的區別。(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