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財政部專家反問減稅:財政風險會不會因此擴大

  • 發佈時間:2015-09-01 09:54:59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面對低於預期的經濟形勢,全面減稅的呼聲又開始多起來了。不少觀點認為,當前的低增長是稅負太高造成的。關注稅收,評議稅收,擴大公共討論是一件好事。但這種判斷有可能誤導政策和改革。若果真如此,那事情就很簡單了,全面減稅即可。看似做了一件“好事”,但這很可能導致以減稅政策替代深化改革,甚至使結構調整功虧一簣。一旦以短期治標的政策替代長期治本的改革,經濟風險將不是縮小,將來的日子更不好過,甚至可能以一場嚴重的危機來收場。

  應不應減稅是一回事,而稅負太高造成低增長必須減稅,則是另一回事。前者是一種價值判斷,可以通過公共選擇來決定;而後者則沒有選擇的餘地,必須這樣做。當前呼籲全面減稅的觀點,大多是基於後一種判斷。今年4月份,路透中文特邀專欄作家張濤發表了一篇題為《減稅!全面減稅!!》的文章。他觀察到今年一季度財政收入增長乏力,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解決兩難境地的辦法是全面減稅。支撐其邏輯的是“拉弗曲線”。這是在40年前美國總統裏根的經濟顧問阿瑟·拉弗提出的,認為稅收收入與稅率之間的關係不是固定的,當稅率在一定的限度以下時,提高稅率能增加稅收收入,但超過這一限度時,再提高稅率反而導致稅收收入減少。因為較高的稅率將抑制經濟增長,使稅基減小,稅收收入下降;反之,減稅可以刺激經濟增長,擴大稅基,稅收收入增加。作者分析了1994年分稅制以來至今的20餘年的財稅數據,認為“拉弗曲線”在中國確實客觀存在,並得出結論:我們已經面臨“高稅率、低增長”的問題,目前的稅率已經處於“拉弗曲線”的右側,成為低增長的重要原因,故而提出要全面減稅。上個月,中金公司梁紅等發佈了題為《降低稅負不應缺席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宏觀週報,該週報稱,企業部門稅負過高,不利於企業投資和創新。以三年前的2012年企業稅負相當於其含稅可支配收入的47.4%來支撐減稅的必要性,以政府擁有鉅額存款和大量國有資産這兩座“金山”來支撐減稅的可行性。近日,又看到一篇題為《減稅:中國經濟和股市的逃生之門》的文章,同樣也是依據拉弗曲線原理來進行論證分析。該文引用已有的研究數據,2012年中國宏觀稅負比重為35.33%,文章的分析顯示,中國政府稅收每上升1%,會導致中國GDP下降0.045%。這意味著當前宏觀稅率已在拉弗曲線的右側,抑制了經濟增長。所以,作者呼籲要開始大規模全面減稅。

  上述三篇文章分析角度稍有差異,但其結論是一致的:按照拉弗曲線原理,稅率已經處於拉弗曲線右側,抑制了增長,必須全面減稅。如果説真是如此,那麼北歐國家更要全面減稅,因為北歐國家的宏觀平均稅率接近50%,不然,北歐的經濟就會停滯。而事實上並未出現。這説明,稅負高到什麼程度就會進入拉弗曲線的右側禁區,沒有標準,這取決於一個國家的發展階段、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也取決於一個國家老百姓對“福利—稅負”匹配組合的選擇。從我國的情況來看,也很難説拉弗曲線在我國能得到驗證。按照張濤的分析,1994—2000年期間,稅收年均增速為17%,(狹義的)宏觀稅負均值為11%,經濟增長卻不高,1999年只有7.6%;而2006—2010年期間,稅收年均增速為21%,(狹義的)宏觀稅負均值為17%,經濟高速增長,甚至出現過熱,2007年達到14.2%。為何宏觀稅負高了,經濟增長反而更快了?在這個期間,法定稅負並沒有提高,顯然,經濟高速增長是“因”,宏觀稅負提高是“果”。經濟下降了,再倒果為因來判斷,失去了邏輯上的一致性。用宏觀稅負來説事,在邏輯上是説不通的。因為宏觀稅負是一個事後的結果,既可能是法定稅率沒變,經濟增長帶動稅收高速增長,進而使宏觀稅負上升;也可能是提高了法定稅率,徵收了更多的稅所致。隨著經濟增長放緩到7%左右,稅收增長高於經濟增長的情形難以再現,(狹義的)宏觀稅負不但不會上升,反而會下降。拉弗曲線原理並不複雜,其實只是道出一個樸實的常識:取之有度。最優稅率是在0%—100%之間,至於具體是多少誰也沒有證明過。稅率為零,稅收也等於零;稅率100%,經濟活動停止,沒有稅源,稅收也等於零。拉弗當年為了説明減稅的必要性,急中生智在餐廳的一張餐巾紙畫了一條拋物線,只是一個示意圖,並未給出精確的結論。在這之後,他也沒有嚴格證明最優稅率是多少。事實上,也無法給出一個任何條件下都存在的最優稅率。以拉弗曲線來證明全面減稅是不足為憑的。

  至於有人認為我國是“低福利—高稅負”組合,從而主張減稅,則是與拉弗曲線無關的另外一個問題。從穩增長來看,改革比全面減稅更重要。這些年來一直在實行結構性減稅,但效果不彰。究竟是減稅力度不夠,還是改革進展不理想所導致,究竟是減稅優先,還是改革優先,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尤其是在當前地方基層財政又在重現2005年以前的現象:工資不能及時兌現發放。在這種情況下,全面減稅可能首先觸發地方財政危機。

  在當前經濟風險加大的嚴峻形勢下,希望發揮稅收的積極作用,從其出發點來看無疑是正確的。估計沒人反對通過結構性減稅來穩增長,但通過全面減稅是不是經濟增長的抑制就被解除了?還有,全面減稅會不會激活哪些本該淘汰的僵死企業?結構調整的過程會不會因此而中斷?稅收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會不會因此而喪失?政府公共服務的能力會不會因此而降低?財政風險會不會因此而急劇擴大反過來威脅經濟的穩定?如此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在主張全面減稅時是不能不考慮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