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中科院副院長談“7%”:增長潛能+改革紅利

  • 發佈時間:2015-08-05 07:12:33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7%:增長潛能+改革紅利——訪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

  對於當前和中長期的增長速度,始終是時下關於中國經濟的最大關注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實現了7%的增長率。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4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增速既如年初確定的增長目標所預期,又令人頗感來之不易。

  “這表明經濟增長實現了生産要素的充分利用,實現了産業結構和需求結構更加合理、經濟增長中的可持續因素增強,也説明這個速度不是簡單地靠宏觀經濟政策刺激出來的,而是改革和發展方式轉變初步成效的體現。這使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中國經濟的近中期增長態勢充滿信心和保持樂觀。”蔡昉説。

  澄清經濟數據的誤讀

  蔡昉指出,作為一個預期性指標,GDP增長率仍然具有趨勢預測和預期引導的重要功能,確定一個與新常態特點、實際可能性和努力方向相符合的增長目標,仍然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針對那些對中國經濟長期增長潛力的懷疑論者,蔡昉回應説,由於其所依據“回歸到均值”這樣所謂的“統計規律”,把眾多國家在長期發展時期的豐富的增長實踐,淹沒在一組面板數據之中,特別是忽略了發展中國傢具有的趕超特點,未能回答中國經濟在過去30多年何以實現高速增長,因此也就沒有能夠提供令人信服的減速依據。

  “以這種研究方法論,為中國經濟未來20年預測出的增長百分點,就如同按照世界上成千上萬男女老少的尺碼做出一個被稱為‘均值’的鞋子,並宣稱這是任何人應穿的尺碼,顯然是不足為據的。”蔡昉説。

  他表示,懷疑論者津津樂道的技術細節不僅説不通,而且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認識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

  《經濟學人》雜誌對中國在2015年上半年實現的7%增長率持懷疑態度的邏輯是:政府年初確定了7%的增長率目標,半年過去後恰好就達到了7%,這個巧合太完美以致令人難以置信。

  “其實,評論者忽略了一個事實,即中國政府確定經濟增長目標的方法論正在發生悄然而合理的變化。這一目標是主要依據生産要素供給、生産率提高和資源環境承受能力所決定的潛在增長率。”蔡昉説。

  他指出,決策諮詢部門和經濟學家對於中國潛在增長率的測算,雖然存在一定分歧,但大多數得出了近期7%左右的預測結果。自2013年以來的實際增長率,均以微小的幅度略高於潛在增長率。

  蔡昉認為,與增長潛能相符的增長速度,可以達到生産要素的充分利用,因而既不會形成通貨膨脹,也不會産生週期性失業。近年來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1%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1%左右,不僅顯示近年來的增長速度是真實可靠的,也表明這樣的速度是可以接受的。

  充分發揮改革紅利

  蔡昉認為,由於中國所處的特殊改革階段和發展階段,經濟運作現實中仍然存在著一系列體制和機制障礙,既妨礙對生産要素供給潛力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也阻礙全要素生産率的進一步提高。

  “通過全面深化關鍵領域的改革,消除這些體制性的障礙,一方面挖掘傳統增長源泉的潛力,另一方面開發新的增長源泉,可望顯著提高潛在增長率,贏得真金白銀的改革紅利。”蔡昉説。

  他指出,改革與增長不是此消彼長、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相互促進的。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一方面,仍然有挖掘生産要素供給等傳統增長源泉的潛力,另一方面,增長動力終究要實現向創新或全要素生産率驅動的轉換。

  蔡昉舉例説明,戶籍制度改革可以通過勞動力轉移保持資源重新配置效率的提高,深化投融資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可以更有效率地配置資金,簡政放權等一系列促進發揮市場作用的改革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從而大幅度提高了全要素生産率。

  “我們對改革紅利進行定量模擬的結果是,在關鍵領域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可以使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在靜態預測的基礎上提高1至1.5個百分點。對於2020年實現經濟總量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的目標,既應該具有充分的信心,也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蔡昉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