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平: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創新和産業升級
- 發佈時間:2015-07-17 07:2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李春暉
●如果美國、歐洲、日本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有所回升,中國的出口可能增長速度會加快一點,但很難再回到平均20%-30%的速度。
●中國經濟減速更多是結構性的原因,經濟水準比較低,趕超空間比較大,增長速度可以比較高,但經濟發展了,增長速度就會下來,這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我國也不會例外。
●未來的競爭力應該更多依靠高附加值、高技術産業。主要是要從低端技術向高端技術走,從低附加值往高附加值走。
日前,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新任央行貨幣委員會委員黃益平在出席由東北亞貴金屬交易所主辦的“中國交易市場第二屆高峰論壇暨東交所移動互聯戰略發佈會”時表示,受短期週期性因素、中期産業競爭力因素及長期結構調整因素多重影響,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這種減速不會在短期內輕易扭轉,下一步的經濟增長更多的要靠創新、靠産業升級,網際網路金融在這方面可以提供一種解決方案。
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將持續一段時間
今年上半年中國GDP增長7%,雖然和政府年初所定的經濟增長目標比較一致,但仍有專家和官員擔心7%能不能擋得住。國際上一些機構和學者也測算經濟增長數據遠低於7%。對此,黃益平認為,現在需要理解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經濟增長為什麼減速?減速背後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是短期性原因還是長期性原因?是週期性因素還是結構性因素?因為最後導致的政策含義不一樣。
“假定完全是週期性因素引發的,我們期待政府採取更多反週期的貨幣政策或者財政政策。但如果這一輪經濟減速是因為我們進入經濟增長新常態,是結構性變化,那麼短期政策能發揮的作用就相對有限”,黃益平認為,這一輪經濟增長減速是由於短期、中期、長期三個因素同時發揮作用造成的,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將持續一段時間。
黃益平給出了自己的理由:首先,從短期週期性因素來看,一個重要表現是出口增長速度的變化。過去30多年,中國出口增長速度平均在25%左右,而最近一段時間平均增長速度則是5%左右,“也就是説出口增長速度從25%跌到5%,是導致今天經濟活動疲軟一個非常重要原因。中國的出口還有多大的可能性恢復到過去的增長速度?我認為,如果美國、歐洲、日本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有所回升,也就是説出現更加強勁的復蘇,中國的出口可能增長速度會加快一點,但很難再回到平均20%-30%的速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過去我們是小國,現在是大國經濟,大國經濟一個很重要特徵是買什麼什麼貴、賣什麼什麼便宜。如果繼續保持20%-30%的增長速度會對世界市場造成一定衝擊。”
黃益平表示,短期因素可以通過適度的宏觀經濟政策、反週期進行調節,比如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可以看到,過去幾個季度政策調整頻率在加快、政策調整力度在加大,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學者認為,到二季度、三季度,經濟增長可能觸底回升,“但是,這很可能只是臨時性現象,難以持續。”
從長期因素來看,經濟學者經常用“經濟增長潛力”這個指標判斷未來經濟增長水準,所謂的“經濟增長潛力”,就是在給定所有要素和技術的前提下,經濟還能保持多快的增長速度。
對於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學者們觀點不同。林毅夫教授認為中國經濟還有繼續保持8%增長潛力的可能性,但實際增長速度也許低於8%,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認為,2016-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可能降到6.1%-6.2%。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減速更多是結構性的原因,經濟發展水準高了,經濟增長速度就會下降。因為經濟水準比較低,趕超空間比較大,增長速度可以比較高,但經濟發展了,增長速度就會下來,這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我國也不會例外。
第二個重要因素是勞動力市場變化。1998年政府提出“保8”,當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勞動力市場就業壓力非常大。當時每年勞動人口以800萬人的數量在增加,每年需要創造很多就業機會,才能保持社會穩定。今天勞動力市場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勞動力數量每年下降500萬。這樣看來,經濟增長潛力肯定在下降。
總而言之,比以前的增長肯定要低了,這是一個長期因素,很難逆轉。
傳統主導産業競爭力消失新的支柱産業尚未形成
現在問題是夾在短期因素、長期因素中間還有一個中期因素。中期因素就是過去有競爭力的主導産業,支援了中國經濟擴張二三十年的産業現在已經快速失去競爭力,而新的支柱産業還沒有形成。如果新的支柱産業還沒有形成,就不能引領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增長的壓力還是往下走的,所以,從中期來看,增長下行壓力會持續一段時間。
黃益平説,從過去30多年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來看。消費一直相對疲軟,出口和投資兩個引擎一直是支援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現在的問題是,沿海地區産業碰到巨大挑戰,勞動力已經從過剩走向短缺。民工工資過去10年每年平均上升15%,以前有競爭力的低端勞動密集型産業已經了沒有競爭力,出口受到影響。
過去,投資增長速度非常快,在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投資佔GDP的比重是25%左右,2009年上升到將近50%,促成了大宗商品市場的繁榮,這個繁榮不但支援了國內很多大宗商品行業,而且也支援了世界上很多其他國家的經濟繁榮,像澳大利亞、拉美一些國家都從擴張當中收到了好處。現在增長速度放慢,投資率在下降,意味著我們對這些商品需求的增長速度會往下走。在國內的製造業當中,很明顯的一個直接問題是過去支援投資的行業,目前經營狀況也較差,平均産能過剩率達到了40%甚至更高。
“什麼樣的産業可以帶領中國經濟走向下一步的中高速增長?其實經濟當中很多新興産業,比如網購、快遞、網際網路金融,還有很多電信産品,包括大型機械裝備等有競爭力的産業和企業正在不斷形成,但總體來説它們的規模還不夠大,沒有形成氣候,難以支撐整個中國經濟增長。”黃益平認為,未來的競爭力應該更多依靠高附加值、高技術産業。主要是要從低端技術向高端技術走,從低附加值往高附加值走。中國經濟增長減速,不是簡單地説全球經濟不行,所以我們不行;也不是説增長速度不斷往下走是因為長期因素。這兩個因素都很重要,更關鍵的是看中間因素,中間因素的核心就是要産業升級,産業要不斷地變遷。
黃益平強調,雖然長期增長減速不可逆轉,但短期看,宏觀經濟政策有可能讓經濟減速觸底,甚至可能往回走。但這樣的往回走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臨時性的。去年已經出現過一次,一季度GDP增長7.4%,二季度回到7.5%,但是三季度、四季度又回到7.3%,總體來看下行壓力仍然存在。
網際網路金融為創新和産業升級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黃益平表示,既然下一步實現經濟中高速增長最重要的是依靠創新、産業升級,就意味著過去的很多做法很難持續下去,而創新和升級需要金融的支援,但是今天的金融體系存在諸多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很多人對網際網路金融的看法不太一樣。“因為網際網路金融是一個新産品,有的專家比較樂觀,覺得網際網路金融預示著中國金融的未來,也可能是世界金融的未來,悲觀的學者認為,網際網路金融無非是因為監管體系漏洞比較多,給了很多套利機會,未來金融監管改進了,網際網路金融可能就沒有了。”
黃益平認為,網際網路金融能迅速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今天的金融體系嚴重扭曲,“扭曲體現在對利率有管制、對匯率有干預、對資金配置有管制、對資本項目的開放管制,政府的手伸到金融體系的各個方面,雖然中國金融規模很大,但是市場機制沒有發揮太大作用。即使每年貸款規模佔GDP的150%左右,仍然經常聽到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絕大部分的企業和個人沒有得到很好地正規金融體系的服務。所以網際網路金融一發展就獲得了市場的歡迎。比如説很多中小企業。”
黃益平認為,網際網路金融有沒有生命力,關鍵要看它能不能發展出可以幫助解決金融問題的手段和工具。“金融的核心是什麼?就是資金的融通。資金融通最大的困難是資訊不對稱,可以分成兩個方面,第一怎麼樣找到交易對手,第二怎麼控制風險。網際網路金融恰恰可應對這兩個問題。有兩個明顯特徵,第一是渠道,支付寶、微信支付或者其他網際網路工具,已經把幾億個客戶緊緊黏在移動終端,這是傳統的金融體系做不到的。第二是大數據分析。銀行去調查每一個企業,落實每一筆貸款,成本非常高。如果有數據可以幫助分析,幫助銀行控制風險,這樣就可以替代相當一部分過去用銀行家來做的調查。這樣新的金融創新和金融工具的形成,對於下一步的經濟發展非常重要。”
黃益平説,下一步經濟發展的核心是創新和升級,中小企業在創新中要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是傳統的金融體系沒有為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提供很好的貸款。網際網路金融一定意義上提供了一個補充。第二,過去的金融體系儘管規模大,但主要以銀行為主,很難想像有銀行給千千萬萬創新創業的人提供貸款,因為創新本身具有巨大不確定性,銀行不適合給這樣的經濟活動提供融資。網際網路金融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大的機會。
最後,黃益平也談到,發展網際網路金融也有很大風險,做得好的不斷發展,但也看到全國現在都在做網際網路金融。“我最近做很多的調研,發現很多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第一沒有渠道、第二沒有資訊,沒有數據做分析,這樣的機構能不能長期發展下去,會不會積累新的風險?這裡可能已經有一些泡沫,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