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專家建議適度擴大赤字率 積極財政更積極預期增強

  • 發佈時間:2014-12-17 07:12: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記者 趙婧  責任編輯:王斌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於2015年財政政策的定調並不出人預料,然而“有力度”的新提法則內涵豐富,值得玩味。

  2009年起中央用積極的財政政策代替了穩健的財政政策,到2015年積極財政政策已經連續實施7年。多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明年“有力度”的積極財政政策頗有一些新意,值得期待。專家稱,2015年財政赤字規模將有所增加,赤字率也應適度擴大,設定在2.5%左右比較合適。此外,力度不僅體現在政策制定上,還體現在通過改革促進政策落實,防止政策遭遇現實阻梗難以落地。

  現 實 貨幣政策空間有限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動力依然不足,國內新的經濟增長點尚難以形成有力支撐。在此形勢下,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光大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徐高指出,會議為明年經濟工作列出了五項主要任務,其中第一條就是“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顯然,穩增長仍然是經濟工作的首要目標。會議雖然繼續沿用了去年的“積極”財政和“穩健”貨幣的定調,但也明確説到“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鬆緊適度”。這種措施過去從未出現過,值得高度重視。聯繫上下文,這顯然是要求財政政策要比積極的基調更有力。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稱:“從11月的財政收入數據來看,增值稅收入扣除‘營改增’因素只增長2%,財政收入中金融企業貢獻度與常規有異,可見宏觀經濟形勢相當嚴峻。這應該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的主要原因。”

  多位宏觀經濟學家認為,在宏觀經濟形勢不樂觀、貨幣政策空間有限的情況下,社會對“積極的財政政策更有力度”抱以更高預期。匯豐銀行中國宏觀分析師馬曉萍表示:“在過去一段時間以來,貨幣政策在調結構方面展開了很多努力。年初提出要降低融資成本,央行兩次進行定向降準,此後又推出了MLF(中期借貸便利)和SLF(短期借貸便利),央行的思路是通過這種方式提供不同期限的流動性來影響中長期利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這兩個工具總量相加有8000億元規模,再加上國家開發銀行推出的一萬億元的PSL(抵押補充貸款),從規模上看,流動性釋放已經不小,但是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並不明顯。”

  作為總量調節工具的貨幣政策如果要進行結構性調控,可發揮作用的空間比較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財政政策發揮更大作用。比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很多加大投入的空間,財政資金可以扮演“種子資金”的作用,撬動更多私營部門資金,發揮乘數效應。在經濟下行週期中,私營部門是順週期的表現,要發揮逆週期的效果,必須有賴於財政投入。

  預 期 明年赤字率有望達到2.5%

  社科院財經研究院近日發佈的《中國宏觀經濟運作報告(2014-2015)》預計,2015年,除非發生特別重大的非預測性變化,全國財政赤字宜掌握在16500億元上下,比2014年增加3000億元。如此,財政赤字率可控制在2.5%左右。楊志勇也表示:“赤字率有一定的提高空間,但考慮到地方債支出壓力較大,設定為2.5%左右比較合適。”

  對於2015年赤字規模和赤字率應該如何設定,財政部財科所所長劉尚希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稱:“根據當前形勢判斷,從必要性角度看,我認為有必要適當擴大赤字的絕對規模。但由於赤字率上去容易下來難,有歐洲國家作為前車之鑒,因此需要考慮財政的可持續性,同時又要控制財政風險,從這個角度講,赤字率不宜過高,因此我認為赤字率要嚴格控制,應當基本穩定,可以略有增加,但不能快速上升,肯定不能一下子增加到3%。”

  在劉尚希看來,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這個有力度和過去的力度不是一個概念”。

  劉尚希稱:“比如2008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搞了個4萬億元,自然有力度,但這個力度主要是體現在總量上。這次的‘有力度’要從結構的角度上考慮,是在結構上發力而不是在總量上發力。要注重促進結構調整、促進産業的轉型升級。我想這是‘有力度’含義的一個變化。”

  “有力度”不僅體現在政策的制定上要發多大力,更重要的是,在政策的實施上要有力度。“如果政策有力度、實施沒力度,那力度也是打了折扣了。”劉尚希稱。

  此外,專家認為,“有力度”最終體現在財政資金的績效方面。如果資金使用效益僅僅體現為眼前利益,那麼即便有力度作用也不大,但如果既對眼前有好處,同時對長遠也有作用,這樣的力度才是有意義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要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把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發揮出來,才能體現出績效的理念。

  “隨著經濟增速進一步下降,2014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增速可能將創自1994年實行分稅制以來年度財政收入增長率新低,同時也是自1994年以來財政收入增速首次跌入一位數區間。”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表示,“在財政收入增長減緩的新常態下,積極的財政政策要著力調整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

   著 力 破除政策落地阻梗

  前不久,國務院派出督察組督察政策的落實情況,在很多專家看來,這説明國家政策在貫徹落實中遇到了阻梗,政策落不了地。

  “當前我們遇到一些體制機制的障礙,恰恰需要改革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劉尚希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一方面要讓地方政府控制風險,另一方面要讓地方積極作為,這些都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體制機制中的問題,讓政策的實施不再‘無力’”。

  多位專家表示,雖然我們多年來都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但不可否認,現實操作中存在政策的力度不夠的問題。“力度不夠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總量,這就需要提高赤字率,增加經濟刺激力度;二是積極財政政策實施效率有待提高。”楊志勇説。

  楊志勇説,從政府的收入體系方面看,減稅減費減基金,都可以更好地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2014年12月1日,為了推進煤炭資源稅改革,取消了大量收費和基金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鑒。多年難以取消的基金,因為資源稅改革而取消。

  從財政支出角度來説,如何讓財政資金的支出投向更有效,以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專家表示,要實現有力度的積極財政政策,預算體制改革首當其衝。“預算改革涉及預算的編制、執行、監督。如果預算編制不科學、合理,積極財政政策無法體現。預算執行要到位,如果制定了預算不去有效執行,那麼政策中體現的積極財政的思路可能就落空了。比如錢給了,但是錢沒有花出去,趴在賬上,那積極財政政策就有其名無其實了。”劉尚希稱。

  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地方政府財政支出不規範,把積極的財政政策“好經唱歪”。一些地方財政為了招商引資,打著各種各樣的名義,給企業亂補貼,相當於白送錢;各個地方爭相搞區域性優惠政策,變相減免稅;一些地方政府在賣地的時候表面上實行招拍挂,實際上變相返錢。

  “這些行為表面看起來是積極作為,實際上從全局看,會相互抵消力量,造成整個市場的不公平競爭,導致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決定作用不能很好發揮出來。從局部看有利於招商引資,但整體是不利的。這種‘積極’是不可行的。”劉尚希稱,“在支出方面要做到支出規範化,要按照四中全會的主題,依法理財。只有這樣,積極的財政政策才能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