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字號:  

外媒:中國轉變發展模式不易 前景被西方看好

  • 發佈時間:2015-11-05 14:36:32  來源:環球網  作者:錢泳文、鄭斌、黃繼匯、應強、溫馨、鄭漢根  責任編輯:王斌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3日發佈,海外輿論高度關注。輿論認為,“十三五”規劃體現中國執政黨轉變發展模式的決心,認為這種轉變過程並不容易但前景看好。

  中國積極轉變發展模式

  西班牙《五天日報》網站發表文章説,中國政府主張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用更加注重國內消費和服務業的發展模式代替過去以製造業為主的模式。目前中國經濟已走上了轉型道路。

  文章説,“十三五”規劃追求的目標是改善經濟增長的品質。中國政府為未來5年制定了6.5%以上的年均增長目標。通過糾正社會不平等和環境問題,中國致力於實現增幅較低但品質更優的增長。

  俄羅斯《生意人報》報道説,中國經濟正在步入“新常態”,即使維持6.6%的經濟增速,也可以實現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

  俄羅斯經濟發展部長阿列克謝·烏柳卡耶夫也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經濟可以實現軟著陸。他認為,市場將接受並適應增速放緩這一事實。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地緣政治學博士皮埃爾·皮卡爾説,“十三五”期間,中國將保持7%左右的經濟增長。經濟“新常態”主要體現為工業和農業的現代化,持續健康發展,實施廣泛的結構性改革,以確保經濟增長的品質,實施環境保護。皮卡爾認為,中國未來環保政策將更加嚴格。

  皮卡爾説,到2020年,中國計劃消除貧困、打擊腐敗,保持經濟以可持續和健康的方式增長,減少收入和地區差距。中國將重點發展“軟實力”,推動大數據、技術創新等。

  美國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副教授約瑟夫·福迪表示,未來5年中國經濟要減少對出口的依賴,而逐漸轉向依賴消費和創新。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增加收入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兩個重要的舉措。

  墨西哥學院亞非研究中心專家羅默·科爾內霍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繼續優化産業結構,協調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與內陸欠發達地區梯度發展,保持市場競爭力,同時加大環保力度,促進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

  轉變過程不易但前景看好

  俄羅斯《獨立報》報道説,中國正經歷史上最複雜的轉折期。問題不僅僅在於經濟增速放緩等方面,而主要在於立足於廉價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高速發展階段已經結束。

  報道稱,中國政府近些年著手“對改革進行改革”,剝奪了已習慣過輕鬆日子的國有大型企業集團和金融壟斷機構獲得長期貸款、預算補貼、稅收優惠政策和其他福利的優先地位。

  法國國際問題專家、中歐論壇創始人高大偉認為,如何推進改革是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的主題。中國未來改革的難點在於,找到經濟效率和社會公義的平衡點。他説,中國將尋找新的增長點,大力發展服務業可以推動經濟增長,但同時中國將鼓勵創業,對一個國家來説這是好事。

  美國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副教授約瑟夫·福迪表示,中國經濟的再平衡將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短期內的經濟增長或許不會盡如人意,但這個短期痛苦的過程將是中國經濟變得更加健康、更有活力的必經之路。他認為,隨著“十三五”規劃的實施,未來5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將給投資者提供無限機遇。(參與記者:錢泳文、鄭斌、黃繼匯、應強、溫馨、鄭漢根)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