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字號:  

外媒評人民幣貶值正效應:增強中國出口競爭力

  • 發佈時間:2015-08-12 18:3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央行下調人民幣匯率信守中間價定價承諾,體現了中國“向匯率市場化前進的步伐”。

  中國人民銀行8月11日早間宣佈,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當日大幅下跌接近2%。12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再降千余點,創下2012年10月11日以來新低。外媒對央行此舉給予了積極的評價,稱央行下調人民幣匯率信守中間價定價承諾,體現了中國“向匯率市場化前進的步伐”,同時有助於增強中國的出口競爭力。

  彭博社8月11日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歡迎人民幣中間價新機制,並稱人民幣貶值並不會直接影響該機構對人民幣是否會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的決定。IMF指出,人民幣中間價新機制應該會允許市場發揮更大作用,而具體的作用要視新機制如何實施。IMF還表示,市場化程度更高的匯率機制將有助於SDR運作。

  白俄羅斯報紙《我們的田野》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讚賞人民幣貶值”為題撰文,稱IMF發表聲明,讚賞了中國降低人民幣匯率的行為,稱中國正在努力使市場在匯率浮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此外,IMF還認為人民幣在2-3年內有望成為國際支付貨幣。

  俄塔社發表文章稱,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下調體現了中國“向匯率市場化前進的步伐”。文章援引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經濟專家史考特·肯尼迪(Scott Kenndy)的話稱,中國此次下調匯率釋放了明確的信號,即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現象並不是“不可觸動”的,而且中國的央行也正在努力適應更強程度的匯率浮動化,而這種程度是它過去從來不允許出現的。

  美國《華爾街日報》8月11日以“中國央行信守中間價定價承諾”為題刊文,指出中國央行此前稱在設定中間價時參考前日外匯市場收盤匯率,週三早盤,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跌幅近2%,反映出中國讓市場力量主導人民幣未來走勢的承諾。

  美國知名財經媒體“商業內幕”網站(Business Insider)發表文章,對此次人民幣貶值進行了詳細解讀。分析稱,中國此次匯率下調實際上是放鬆政府對匯率的控制,使匯率變化更加市場化的結果。因為人民幣匯率長期與美元掛鉤,所以受強勢美元綁架,人民幣一直在升值,但實際上美元一路攀升引發了各國貨幣貶值,只有人民幣不降反升,有違市場預期。

  此外,美國政府一直批評中國操控匯率來獲取貿易優勢,但實際上,中國人民銀行採取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優點是避免了匯率的過分波動。許多國家也會管控針對“錨貨幣”的匯率來防止匯率波動影響本國經濟。此次人民幣貶值,更是中國貨幣走向市場化的結果,而這正是華盛頓一直敦促北京實現的。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誌刊文稱,人民幣貶值雖然可能影響美國對中國出口,甚至影響美國對其他國家的出口,但與此次中國央行下調匯率相伴隨的是中國人民銀行對匯率管控的放鬆:從此以後,每日人民幣的匯率將以上日收盤價作為定價基礎。這種技術層面的變革意味著人民幣今後可以更快、更頻繁地上漲或者下跌,更好地反應市場中投資者的意願。

  文章稱,部分美國官員只強調人民幣匯率下調給美國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其實經濟學家們並沒有認為北京下調匯率是在反抗市場力量。恰恰相反,他們認為中國此次是在努力跟隨市場腳步,根據市場預期主動降低匯率。

  《日本經濟新聞》8月11日的報道分析稱,人民幣貶值有助於增強中國的出口競爭力。報道説,中國7月的出口額較上年同期減少了8.3%,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中國的出口競爭力減退,因此人民幣貶值將起到刺激出口的作用。

  南韓財經新聞網站“NEWSPIM”8月12日報道,此次人民幣貶值從整體上看,是對中國出口市場等實體經濟的一個利好消息,這反映出中國政府扭轉當前經濟頹勢、提振國內經濟的意志。中國政府通過降低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等一系列積極的寬鬆政策,保障了經濟能夠正常有序的運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