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中國與印度合作 親近程度引世界關注
- 發佈時間:2015-04-09 13:43:43 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王斌
《日本經濟新聞》4月8日文章,原題:中國與印度,要親近到何種程度在印度莫迪政權提出以“Make in India(印度製造)”為號召的産業振興政策之後,一些中國企業相繼開始在印度擴大業務。2015年大型商用車企業北汽福田宣佈將進入印度西部,大型紡織企業山東如意科技集團宣佈將與印度財閥的核心企業瑞來斯實業(Reliance Industries)成立合資企業。2015年2月華為技術在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羅爾成立了中國大陸之外的最大研發中心,可容納5000名工程師。
雖然印度與中國的貿易額迅猛增長,但中國對印度的直接投資長期以來一直處於較低水準。在莫迪總理提出的“莫迪經濟學”的利好下,開拓市場的機會擴大,但是經貿合作能否加速擴大則取決於中印能在大程度消除相互之間的不信任。
中國企業對“Make in India”充滿期待
“我們要在印度製造政策上賭一把,我確信該研發中心將為本公司的技術革新發揮重要作用”,華為印度研發中心首席運營官(C0O)Wilson Wang在研發中心的開業儀式上如此表示。華為投資1.7億美元在印度南部的班加羅爾設置了這一研發中心。
莫迪政權上臺後,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印度推進經貿合作。2014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印度之際,北汽福田汽車和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産業開發公社(MIDC)就在該邦東部城市浦那(Pune)建設工業區簽署了備忘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也與莫迪老家的古吉拉特邦就面向該邦巴羅達(vadodara)地區的電機廠商開發工業園簽署了備忘錄。
2015年2月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決定通過金融子公司向印度電子結算巨頭的運營公司出資25%。3月印度最大的電信運營商巴帝電信(Bharti Airtel)與中國移動就聯手開發4G、5G行動電話等最尖端技術和聯合採購器材達成共識。
據印度媒體報道,海爾計劃最早在年內向浦那工廠追加投資1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1億元),以增強白色家電等産品的産能。擅長生産空調的美的集團也提出力爭在家用和商用空調及微波爐業務領域,擴大在印度的市場份額。
不僅限於此。中國智慧手機企業小米透露,為了提高服務和安全性,將在2015年6月之前在印度設立數據中心。
此外,以電視和冰箱等為主要産品的康佳集團和TCL也正在討論重新進入印度家電市場。中國企業在國內市場面臨增長減速,但在進軍新興市場國家時仍然具有優勢,而尚未開拓的印度市場看起來非常有吸引力。
印度方面也全面啟動了吸引中國企業的招商戰略。印度工商業聯合會(Assocham)表示,“約50家中國企業對於進駐與德里首都圈相鄰的北方邦顯示出興趣”,已開設討論建立面向中國企業的製造業特區。該聯合會表示,“如果這一構想得以實現,將從中國吸引到1萬億盧比投資”。
不信任感依舊
與此同時,中印政府間的高層交流也正日趨活躍。2014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印度,這是中國領導人8年來首次訪印。印度總理莫迪也將於今年5月前後訪問中國。在印度新政權上臺的約10個月時間裏,印度方面先後有副總統安薩裏、外交部長斯瓦拉吉和商工部長尼爾瑪拉·希塔拉曼等人相繼訪華。而中國方面有國務委員楊潔篪、外交部長王毅等訪印。
中國政府顯示出允許印度參加中國發揮巨大影響力的上海合作組織的態度。此外,還表示歡迎印度擴大參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而印度也在以經濟合作為核心,悄悄推進對華外交。
兩國3月下旬在德里舉行了有關邊界問題的特別代表會議,就維護邊界地帶的和平等交換了意見。這是去年春季莫迪政權上臺後首次舉行相關會議。有分析認為,會議還就總理莫迪的訪華安排進行了預備磋商。可以説,相互注視的兩國正一邊巧妙擱置難題,一邊推進重視實際利益的外交。
今後的課題是如何縮小中印貿易中的印方逆差,還有如何擴大中國對印度直接投資這兩點。中印兩國貿易額2002年度超過日印貿易,2011年度首次突破700億美元。對於印度來説,中國已成為最大的貿易夥伴國。但印度的對華貿易逆差逐漸擴大,2013年度達到約360億美元。
與兩國的經濟規模相比,中印間的直接投資仍然處於非常低的水準。印度的IT巨頭自2000年以後聯袂進入中國,包括印度企業在中國進行拖拉機合資生産以及電氣設備工廠進駐等。不過,對華投資仍未形成巨大的潮流。
另一方面,雖然中國企業對印投資在最近數年裏迅猛增長,但2000年至2014年12月的累計額僅為4.5多億美元。只有同一時期日本對印直接投資累計額的40分之1左右。
中國2013年一年在海外投資了1000億美元以上,僅在緬甸就累計投資100億美元以上,可見對印度投資少得令人難以置信。正因為如此,習近平主席訪印之際提出的“5年達到200億美元”這一對印投資目標可以説充滿信心。
對印投資增長乏力被認為主要是印度的問題,包括電力和道路等基礎設施發展緩慢、複雜的稅務制度和法律制度,以及僵化的簽證發放體制等。而且相繼出現不透明的情況,例如中國企業對電力項目的投標因違反規則而被取消,或者對電子産品工廠的投資申請被束之高閣等,甚至有中國企業不得不因此撤出印度。
2010年,由於懷疑中國通信設備被嵌入間諜軟體,印度政府一度啟動了進口禁運措施。2014年11月,發生了裝載中國起重機的船隻因安全保障方面的理由而被拒絕進入。華為技術的開發中心從宣佈計劃到建成也花費了4年半時間。
中國駐印度大使樂玉成在2015年2-3月連續接受了多家媒體的採訪,強調中國完全接受印度製造業政策,並表示對待中國企業的不公平措施給擴大對印投資帶來了不便。提到了印度僅向中國經貿人士發放有效期為90天的短期簽證,適用於40多個國家的落地簽證將中國排除在外等,敦促印度儘早予以改善。
印度産業界也對中國加以戒備。2000年代以後,鋼鐵、化學品等材料、汽車部件及太陽能面板等中國製品大量流入印度。對此,印度方面多次實施貿易救濟對策,比如徵收反傾銷稅以及啟動緊急進口限制措施等。據印度鋼鐵部透露,從2014年4月到2015年1月中國産鋼鐵的進口量約為290萬噸,幾乎達到了上年同期的3倍。
對於直面經濟減速的中國而言,在開拓新市場業務方面,印度是重要的合作夥伴。力爭重返高速增長軌道的印度也發現與中國存在開展業務合作的巨大可能性。在邊界糾紛、貿易摩擦等課題堆積如山的背景下,習近平和莫迪兩大實力派領導人會讓兩國關係親近到何種程度?不光亞洲,整個世界都在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