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3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印度將成為下一個“製造王國”?

  • 發佈時間:2015-01-16 09:46:51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工人在印度比卡內爾市比卡吉集團的“零食工廠”搬運一種油炸的小麥制膨化食品。這裡生産的零食不僅暢銷印度國內市場,還出口至中東、歐美等許多國家。

  新聞背景

  據媒體14日報道,世界銀行日前發佈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報告稱,印度的經濟增速將在2016年至2017年期間趕超中國。而近日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在印度參加一個投資會議時説,預計2015年印度經濟將增長6.4%,2016年或有更加良好的表現。

  “看好”正成為當下印度經濟的關鍵詞。10日,約有5萬名來自印度和1800名世界商界“大佬”雲集印度總理莫迪的故鄉——古吉拉特邦,參加兩年一次的“古吉拉特投資峰會”。今年該峰會格外受到重視,除了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美國國務卿克裏都到場參加。

  媒體評論説,“莫迪總理承諾將使印度成為全世界最適宜做生意的地方”。從去年9月起,莫迪啟動了一項以“印度製造”為口號的國家形象行銷活動,以吸引全球商業投資和製造業進入印度,促進第二和第三産業的發展。

  印度製造業如何引領印度經濟的發展?印度要發展製造業,又會面臨哪些挑戰?本期圓桌會議,我們請來兩位印度經濟專家進行解讀。

  背景

  廣州日報:為什麼莫迪這麼重視發展製造業?

   發展製造業:吸引外資促經濟騰飛

  姜景奎: 從歷史上看,製造業優先是許多大國發展經濟的模式。美國、德國、日本和中國,在歷史不同時期都曾以製造業聞名世界。我們都很熟悉“美國製造”、“德國製造”、“日本製造”和“中國製造”。比如,在2000年以前,日本的電器如新力和東芝等暢銷全球,2000年以後日漸萎縮。隨著“中國製造”的蓬勃發展,“日本製造”開始讓位給中國。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這是因為:首先,製造業是穩定的行業,不像股票那樣飄忽不定;其次,製造業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産業,可以解決就業問題;第三,製造業可為國民經濟提供支撐。

  被稱為“世界辦公室”的印度,第三産業(包括軟體和生物科技等多種産業)發達,但這不能為國民經濟提供支撐。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印度必須走製造業優先的道路,才能實現經濟騰飛。

  拉傑夫·沙瑪: 去年9月25日,印度總理莫迪宣佈推行“印度製造”計劃,包括紡織業等25個行業。該計劃的目的是要吸引全球各地的投資,解決人口就業,提振國民經濟。該計劃聚焦在重工業和公共服務類行業,並要求擯棄繁文縟節的官僚主義,為外國企業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

  莫迪在任職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的13年間,主要將精力集中在製造業上。製造業佔古吉拉特邦GDP的28%,而全國GDP中,製造業佔了15%。莫迪通過經濟改革獲得了出色的政績,創造了“古吉拉特發展模式”。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製造業在中國GDP中佔了30%,印度和中國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

  現狀

  廣州日報:印度製造業如何引領印度經濟的發展?對 印度GDP的貢獻有多大?

  “印度製造”新模式:堅持自下而上發展

  姜景奎: 製造業是GDP的強勁推力。莫迪的目標是要在10年內實現製造業在印度GDP的份額從15%增加到25%。印度並不是在簡單地重復中國製造的路子,正如印度財長辛哈所説,“印度製造必須有一個新的模式”。

  一方面,主推印度在世界佔據領先地位的産業如汽車、太陽能和制藥等,緊跟目前世界的發展步伐,迎合世界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堅持自下而上的發展模式,整合中小型企業的力量。在製造業中,中小型企業(手工作坊)佔整個製造業企業的40%,在佔GDP15%的製造業中,中小企業對GDP的貢獻就達8%。調動好這部分物力人力資源,對發展製造業至關重要。

  拉傑夫·沙瑪: 高盛集團預測印度將在2016年至2018年期間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其他國家如巴西、俄羅斯和南非的經濟增長速度都不如印度快。

  根據高盛的預測,莫迪最近的國外訪問會在下一年給印度帶來36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如果每個月實現30億美元FDI資金的流動,這將超過印度10年來FDI最高紀錄,即2010年的200億美元。

  在2013年,外國投資者向印度資本市場注入了200億美元的資金,而2014年這個數字只有160億美元。這一數字變化背後的主要原因在於印度製造業的發展——莫迪政府計劃推動經濟改革,提振製造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商品和服務稅,並通過技術手段精簡官僚體制中的繁文縟節,從而為外國投資者創造更良好的投資環境。

  如何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資成為莫迪政府經濟改革的重頭戲。這包括保證投資的透明度、修正包括用地許可、人力、稅收等與投資相關的法律。

  展望

  廣州日報:印度能否成為下一個“製造王國”?印度要想成為新的“世界工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印度製造”有機會也有挑戰

  姜景奎: 印度發展製造業的挑戰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缺乏,印度需要大力修建鐵路、橋和機場;二是官僚體制需要改進,精簡辦事程式,提高辦事效率;三是修訂有關勞工法律,比如現有的“勞工者不可被解雇”法,印度是目前全球解僱員工成本最高的國家;四是教育問題,目前大多勞動者教育水準低,文化素質也低;五是宗教禁忌問題,有些人因宗教信仰不做掃地等“低級”的活,也有些人因為種姓制度不與同事一起吃飯或在同一操作臺上工作。

  不過,儘管如此,印度必須走這條路,這不僅是印度這一人口大國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對印度的需要。目前,中國正面臨轉型,中國工人的工資在提升,製造業成本也在增加。因此,一些原本在中國製造的産品,已經轉移到越南和孟加拉國等國。這為工資水準不高的印度提供了機會。僅僅從成本考慮,一些隸屬製造業的國際大公司如果想投資選廠,大多會考慮印度。內外需求疊加,加上莫迪政府的推動,印度製造業將蓬勃發展。

  拉傑夫·沙瑪: 確實,印度製造業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雖然歐洲和日本仍未走出經濟衰退期,印度依然未能大幅擴大出口規模。目前,印度主要依靠國內市場。為此,印度必須提振本國的“製造力量”,而這正是莫迪正在努力做的。

  莫迪正在將印度的工業基礎推廣到全國,並大力宣傳“印度製造”計劃,以此來吸引外資。“我們不得不發展製造業,保證經濟增長的好處惠澤年青一代。”這是莫迪在發起“印度製造”計劃後説的。莫迪已經在一些項目的所有權上放鬆外國資本的管制,並開始努力改善全國的鐵路運輸系統。但是這是正在進行中的工作,印度需要時間。

  此前,中國因勞動力成本低、勞動力多而成為強有力的“世界工廠”。但現在,中國最低工資漲了一倍,工資成本已經不佔優勢,而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的企業正積極尋找低成本的勞動力,他們缺少大量的廉價工人。這些工人正好印度可以提供。這就為印度提供了一個黃金的發展機會。記者 蔣林

  點睛語

  “印度發展製造業遇到多重阻力,儘管如此,印度必須走這條路,這不僅是因為作為人口大國的印度本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對印度的需要。”

  —— 北京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姜景奎

  “一些外國企業缺少大量的廉價工人,這些工人正好印度可以提供。這就為印度提供了一個黃金的發展機會。”

  —— 印度籍戰略分析師 拉傑夫·沙瑪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