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年終策劃:2015年“熱詞”勾勒中國經濟轉型之路

  • 發佈時間:2015-12-21 12:34:2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網際網路+】

  2015年,中國經濟總體運作平穩,“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進入轉型期。在此期間,不僅需要“中國製造”等傳統産業借助改革繼續發力,也需要“網際網路+”等新生業態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縱觀2015年, “網際網路+”、“中國製造2025”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經濟熱詞,而這些熱詞也從一個側面勾勒出中國經濟的轉型之路。

  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講求跨界融合

  如果説2015年最受關注的經濟熱詞,“網際網路+”恐怕會毫無爭議的拔得頭籌。在這一年,它不僅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還成為業界、社會輿論的熱門話題貫穿全年,甚至被各大經濟論壇列為“標配”議題。

  而越熱門的詞彙,也越容易被誤讀,你是否找到了“網際網路+”的正確打開方式?

  所謂“網際網路+”就是“網際網路+各個傳統行業”,是創新2.0下的網際網路發展的新業態,最早于2011年11月被提出。 “+”並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資訊通信技術以及網際網路平臺,讓網際網路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跨界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李克強表示,“制定‘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引導網際網路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事實上,“網際網路+”早就深入居民生活,電子商務、線上旅遊、網路約租車平臺、第三方支付平臺等諸多行業都是“網際網路+”的傑作。

  舉例來看,傳統百貨賣場+網際網路就有了電商平臺;傳統銀行+網際網路有了第三方支付平臺;傳統的紅娘+網際網路有了線上婚戀網站;傳統餐飲企業+網際網路成就了餓了麼等外賣客戶端;傳統交通+網際網路促成了新型網路約租車平臺。

  【中國製造2025】

  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2015年5月8日,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這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同時,提出創新驅動、品質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和人才為本的五點方針。

  “到2025年,製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産率明顯提高,兩化(工業化和資訊化)融合邁上新臺階。”國務院對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提出了這樣的戰略目標。同時,國務院要求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産業集群,在全球産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這一戰略目標到底意味著什麼?“到2025年中國綜合指數接近德國、日本實現工業化時的製造強國水準,基本實現工業化,進入世界製造業強國第二方陣。”工信部部長苗圩此前表態稱。

  在中國經濟增速趨緩的“新常態”下,再度重申中國製造的“野心”,絕非僅僅著眼于維持中高速的經濟增長;其意義更是為應對發展中國家爭奪全球資源、技術、市場的激烈競爭,以及應對世界主要國家展開的“對未來主導産業選擇”的競爭。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黃速建看來,推行‘中國製造2050’要解決三個核心問題,包括生産效率增速和資本回報下滑、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産能過剩。

  【雙創】

  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

  “雙創”一詞的躥紅並不在今年,早在2014年9月,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就公開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

  然而,“雙創”一詞真正落地實施卻是在今年。2015年3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部署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推動了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大量涌現。

  6月4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度決定圍繞“雙創”發起一系列稅收支援、用房優惠等舉措。會議指出,一要鼓勵地方設立創業基金,對眾創空間等的辦公用房、網路等給予優惠;二要創新投貸聯動、股權眾籌等融資方式,推動特殊股權結構類創業企業在境內上市,鼓勵發展相互保險;三要取消妨礙人才自由流動的戶籍、學歷等限制,營造創業創新便利條件;四要盤活閒置廠房、物流設施等,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辦公場所;五要用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激發市場活力、推動“雙創”。

  在此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雙創”成為高頻詞,且出臺相關舉措的數量也相當可觀。近兩年來,國務院及其組成部門先後圍繞“雙創”出臺了20多項相關文件,涉及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就業政策等。

  “總的來看,空前活躍的‘雙創’對推動以創業促進就業,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巡視員孟憲棠如是説。

  【雙引擎】

  改造傳統引擎+培育新引擎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當前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減弱,必須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

  這是“雙引擎”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引發輿論廣泛關注。未來中國經濟增長要靠“雙引擎”, 一方面,改造升級傳統引擎,增加公共産品、公共服務供給;另一方面,培育打造新引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指出,要把握好總體要求,著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準‘雙目標’;堅持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雙結合’;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産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此後,李克強數次在重要場合談及“雙引擎”,而最近一次是在10月23日的中央黨校所作的經濟公開課上。李克強強調,針對傳統引擎,有效投資的潛力仍然很大;在打造新引擎方面,要持續開展“雙創”活動,要有“放水養魚”的思路,讓更多人富起來。

  【供給側】

  擴大總需求 加強供給側改革

  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實現整體躍升。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中國官方5次公開提及“供給側改革”。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17日,李克強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要求,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産業邁向中高端;18日,習近平在APEC會議上再提“供給側改革”。12月2日,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專家座談會時表示,需要從供需兩端雙向持續發力,不能“一頭沉”。

  一系列有關“供給側”的資訊隨之而來,既有專家學者的解讀剖析,也不乏來自媒體的答疑解惑,那麼,“供給側改革”到底是什麼?

  事實上,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産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産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産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供給側改革是相對於需求側改革的措施,更側重提升經濟增長的效率,更側重增強企業長期發展的活力,更注重經濟長期持續平衡和可持續的發展。” 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儘管供給側改革很重要,但也不可能替代“三駕馬車”的作用,未來需要在需求和供給兩側一起做“文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