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經濟新常態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道路表達

  • 發佈時間:2015-12-11 18:06:24  來源:光明網  作者:魯紹臣  責任編輯:王斌

  經濟新常態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道路表達

  ——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下的反思與引領

  作者: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復旦大學“政研”中心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研究室主任 魯紹臣

  “新常態”一詞,是習近平同志2014年5月考察河南時提出的,他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自覺認識和更好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不斷提髙推進改革開放、領導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品質和效益的能力和水準。”可以説,這是新時期黨的領導人賦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解讀“新常態”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針對原有發展方式日益陷入困境問題的診斷和出路的探索。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理論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理論成果,“不僅有力指導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而且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一、從增加投資規模轉向提升“週轉”速度

  馬克思認為現代市場的首要特徵是持續的“運動”與“週轉”,資本和社會財富只能在運動中增值,從一個迴圈週期到下一個迴圈週期的不斷增值過程是關鍵所在。在馬克思看來,資本和貯藏貨幣的最大差異在於其對“流通”和“運動”的在意,“貨幣貯藏者竭力把貨幣從流通中拯救出來,而精明的資本家不斷地把貨幣重新投入流通,卻達到了這一目的。”只有週轉的速度快了,資本才能産出更多的仔,生出更多的金蛋。在流通中保存自己,擴大自己,擴大以後又從流通中返回來,並且不斷重新開始同樣的迴圈。

  可見,加快企業資本的週轉速度成了“新常態”的重要內涵,這要求我們減少審批程式,加快審批效率和速度,打破地方保護主義,破除資本週轉在國家政策和管理的中的障礙,通過科學合理的生産園區的規劃與佈局、高鐵和交通體系的構建、合理的固定資本折舊制度的制定等,加速資本的流通與運動。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來説,就是要以企業為創業和創新的主體,最大限度地減少創新與創業之間的轉換與互動環節,最終實現馬克思所説的“科學在直接生産上的應用本身就成為對科學具有決定性和推動作用的著眼點”的目標。

  提升週轉速度,還需要改變供給與需求錯位和不匹配的情況,以前只顧開發和提升需求側的水準,忽視了供給側品質的提升,造成供給側和需求側不匹配的狀況,是産能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實現供給與需求的互動與平衡,逐步改變國內庫存壓力過大和國外瘋狂採購並存的情況,才能真正促進和提升國內資本的週轉速度與效率。

  

  

二、從加大要素驅動轉向增強高新技術驅動

  在馬克思看來,只有當勞動資料不僅在形式上被規定為固定資本,而且揚棄了自己的直接形式,從而整個生産過程表現為科學在工藝上的應用的時候,資本才能獲得充分的發展並找到與自己相適合的生産方式。高新技術和智力創造在多大的程度上變成直接的生産力,從而社會生活過程的條件本身在多麼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並按照這種智力得到改造並被生産出來,就顯得至關重要。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努力改變資本的有機構成,把要素投入為主導的經濟增長變為效益和品質為主導的經濟發展。

  科技與創新將是“新常態”提升效益和品質的最重要推動力,習近平同志指出,“當前,科技創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應用極有可能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使産業和經濟競爭的賽場發生轉換”。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將以創新驅動為主,生産日益取決於馬克思所説的“科學的一般水準和技術進步,或者説取決於這種科學在生産上的應用。”目標在於生産高品質個性化的産品,發展高附加值的産業,讓技術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實現從“求快求大”的量的增加到“求優求精”的質的增長的轉變。這也是李克強總理所説的:“實現這一目標的舉措便是對傳統增長動力進行改造升級,努力推動‘中國製造’更上層樓。‘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等都是這一層面的戰略考量。”

  三、從簡單勞動力供給轉向高技術人才培育

  馬克思認為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關鍵在於同發明創造、同科學相比、同社會的一般生産力相比,簡單的直接性勞動變成一種從屬或微不足道的要素。未來勞動者“越來越大的一部分生産時間將耗費在生産資料的生産上”,目前的産能過剩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可能性的時間和空間,因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意味著減少參與直接性生産的人口減低到最低的數量。

  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關鍵在“人”:在加大教育和培訓水準的基礎上,通過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業熱潮,全面激活全體中國人智慧,用“新人口”提升中國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率。這要求我們在原有人口基數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公共産品、公共服務供給的水準和品質,改善民生和拉動需求,提升勞動人口的技能與知識水準,減少單位産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簡單勞動生産轉向技術創新和發明創造,推動更多的勞動力人口從第二産業流向第三産業,使得“發明就將成為一種職業”,增加人力資本在整個資本構成中的比例。這是此輪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和重大舉措,是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徑。

  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共用發展立場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始終致力於批判會導致兩極分化和社會相對生産過剩的資産階級政治經濟學觀,因此,“新常態”還意味著深切關注社會的公平正義問題,始終把發展、培育社會發展的公平正義放在首位,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習近平同志亦明確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

  中國未來的發展也將通過共用發展的方式,隨時隨刻傾聽人民、特別是社會底層勞動者的呼聲,確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基本權利和發展權利和共用社會財富的發展成果等。具體來説,就是要處理好公有制與非公經濟的辯證關係。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分配製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斷縮小收入差距。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續取得新進展。

  堅持把增進百姓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發展朝著方向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非但不會影響中國的發展速度,恰恰相當,共同體精神反過來也將成為巨大的生産力,促進中國未來的快速穩定發展。

  

4、市場競爭:正逐步轉向品質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五、結論:用中國智慧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總之,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的重要判斷,並不是一個頭腦風暴想出來的概念和話語,而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思想的中國道路表達,是符合中國當前的重大國家戰略和歷史使命的。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來看,堅持“新常態”就意味著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引導經濟由早先的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不斷破解經濟發展中存在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難題,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未來的任務在於將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同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面對極其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面對紛繁多樣的經濟現象,撥開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重迷霧,“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説。”為完成中國夢的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的發展壯大出謀劃策,通過中國智慧的詮釋,在不斷回答時代問題中獲得強大生命力,這才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及其批判思想的真正活力之源。也是對高校的理論工作者,特別是高校的智庫研究機構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