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7月8日訊(記者 肖娟) 今日,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主辦的第四屆金融科技外灘峰會召開,SFI監事長、上海市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協會會長萬建華在論壇上表示,在監管原則方面,結合國際經驗和我國實際來看,對於金融科技的監管應把握好以下五條原則:一致性,依據市場行為的本質而非機構主體實施原則一致的監管;可靠性,通過技術驗證和治理規範各類亂象,提升行業可靠性;互動性,監管者主動參與金融創新的全過程,加強與市場主體的互動,共同推進負責任的創新;普惠性,確保金融科技發展緊密服務實體經濟,服從宏觀調控和經濟金融穩定;自律性,高度重視行業協會和仲介組織在約束企業自律經營上的重要作用。
如何有效發揮市場主體和技術創新在金融科技發展中的驅動作用?萬建華指出,一是必須理性看待我國金融科技在全球所處的地位,從市場條件和技術進步兩方面繼續鼓勵行業發展。從一些數據和指標看,我國在金融科技的一些細分領域確實是略微領先的,特別是在支付和網路融資方面。但這主要體現在交易規模上的超越,而這更多地還是得益於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市場規模。然而,從行業發展的市場條件和技術水準來看,我們並無競爭優勢,在全世界的排名也還比較靠後。2016年末,德勤公司的研究顯示,考慮營商環境、金融發展、基礎設施、人才儲備等因素,全球21個金融科技相對領先的城市中,前四位分別為倫敦、新加坡、紐約和矽谷,中國內地只有上海排名第11位。另一方面,就市場環境而言,我們目前在這一方面尚不理想。例如,沒有一個好的徵信體系,沒有好的信用環境,網貸就發展不起來,沒有自上而下的數據統籌,基礎設施方面的創新就會遇到阻礙。因此,我們也應當借鑒各主要國家做法,從市場環境和技術進步兩方面鼓勵行業發展。
二是治理的過程必須規則先行,讓市場有明確的預期。雖然,對於新事物的監管在初期無法做到特別完善,但對於禁區和底線,則必須非常清晰,而且相關操作細則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夠實際落地。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包括金融科技創業企業、VC、PE等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清楚預判行業和市場的未來發展。
三是應當鼓勵傳統金融機構認識金融科技的意義,主動參與到這一進程中去。我國的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必須依靠科技金融手段——無論是自己做,還是並購,或者和新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事實上,金融科技公司與傳統金融機構並不是簡單的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相反存在著很大的合作共贏空間。通過與金融科技業的合作,我國傳統金融機構已經實現了增加客戶、提高收入等短期目標,未來可挖掘的合作潛力非常巨大。金融科技的發展不是顛覆傳統金融的過程,而是傳統機構融合、吸收、推進金融技術革新的進程。金融科技的發展依賴於金融與科技的雙輪驅動,我國傳統金融機構對此的重視程度和實際資源投入還需繼續提升。最近,我們欣喜地看到,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分別與京東、百度、騰訊、阿里巴巴開展戰略合作;此外,工行還制訂了完整的金融科技發展戰略,建立“七大創新實驗室”,並積極推進企業級數據應用體系建設,優化調整IT架構;招商銀行也提出計劃將每年利潤的1%用於金融科技創新。
四是在明確監管原則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金融科技的有效監管方法,注重監管能力建設。在監管原則方面,結合國際經驗和我國實際來看,對於金融科技的監管應把握好以下五條原則:一致性,依據市場行為的本質而非機構主體實施原則一致的監管;可靠性,通過技術驗證和治理規範各類亂象,提升行業可靠性;互動性,監管者主動參與金融創新的全過程,加強與市場主體的互動,共同推進負責任的創新;普惠性,確保金融科技發展緊密服務實體經濟,服從宏觀調控和經濟金融穩定;自律性,高度重視行業協會和仲介組織在約束企業自律經營上的重要作用。
在監管方法方面,從國際經驗來看,各國對金融科技監管的設計,均受到本國原有框架和監管理念的決定,因地制宜、逐步改進才是最具可操作性的路徑。在中國目前分業監管的大格局下,應強化以功能監管為重點的金融監管協調,加快監管沙盒機制的試點與推廣。在監管能力方面,金融科技的發展呼喚全新的監管範式,數據應成為監管的核心和驅動,數據安全應成為金融消費者保護的重要環節,演算法合規應成為審慎監管的重點內容,金融資訊網路安全也必將成為金融穩定的重大考量。金融監管部門需改變固有思維,優化知識結構,理性、客觀而又積極地認識和應對監管科技變革,以逐步形成適應新科技的新監管。
(責任編輯:畢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