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轉型”是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之一。
全國人大代表、遠景科技集團 CEO 張雷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關於雙碳轉型的主要目標和思想是“先立後破”,其中的關鍵是“先立”。“只有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充分了,化石能源才有機會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此外,零碳産業園也是利用可再生能源進行‘先立’的一個重要補充手段。”
據悉,今年兩會期間,張雷提交了《讓零碳産業園成為綠色工業革命的重要載體,推動區域平衡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建議。他提出,在西部地區打造零碳産業園,培育綠色新工業體系,可解決新能源生産與消納的錯位問題,促進區域平衡發展和共同富裕,還有利於降低整個國民經濟的運作成本,減少對國際化石能源的依賴,並提高中國産品突破未來碳關稅壁壘的綠色競爭力。
在張雷看來,零碳産業園能夠將東部的一些高載能産業轉移到西部的産業園,通過風電、光伏發電的綠色電力直接供給,再運用智慧物聯網以及儲能等各种先進技術,可實現園區內100%綠電的平衡。最終不僅能實現整體綠色能源供應,還能進一步在西部區域發展新型工業。“這個新型工業不僅來自於東部的高載能産業轉移,也包括一系列來自於碳中和綠色技術應用所帶動的産業,比如綠氫業:綠氫冶煉、綠氫治鋼、綠色合金,再比如説像生物合成等各種碳中和相關的技術。”
張雷認為,在可再生能源豐富的西部地區,具備培育綠色工業革命的條件。中國幅員遼闊,可再生能源資源可提供數倍于中國經濟之所需。特別是西部地區,擁有全國80%的風能、90%的太陽能潛能,“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建設的9個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其中7個在西部地區。以綠色工業為抓手在西部和北部地區打造新型基礎設施,利用“新能源+”發展新工業體系,促進當地發展,在協調東西部共同發展和縮小東西部差距發揮重要作用。
以鄂爾多斯為例,利用當地廣闊的戈壁高原,打造零碳産業園,通過風能、太陽能和儲能組成智慧電力供給系統,在園區發展動力和儲能電池,電池材料、電動重卡、綠色制氫等上下游整合産業鏈,將創造千億産值,減排數千萬噸碳,還可新增上萬個新型綠色崗位,成為內蒙古等地能源體系轉型和重塑新工業體系的典範。
張雷説,在西部地區落地綠色産業,打造零碳産業園,還有助於解決新能源生産與消納的錯位問題。中國的經濟和人口重心80%在東部沿海和中部地區,大量的重工業也在這個區域,中東部若完全依靠分佈式發電,難以滿足全部新增電量和電力平衡需求。但西部是風光等綠色能源資源富裕地區,造成了空間分佈上的不均衡和産能與用能的錯位。儘管國家已經在規劃實施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的西電東送的工程,但也應該同時重新謀劃産業佈局,就地發展綠色工業體系,在西部地區將可再生能源生産與可再生能源消費結合。
“在西部基於綠色能源,構建綠色新工業體系,有助於解決中國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經濟發展差距,避免西北區域在脫碳降碳和轉型中掉隊,還有利於降低整個國民經濟的運作成本,減少對國際化石能源的依賴,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時,提高中國産品的綠色溢價和國際競爭力。”他表示,三北地區的風光電成本已在 0.2 元/度以下,2023 年風電成本將實現0.1元/度。通過零碳的生産方式,可升級中國工業體系,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競爭力。
為此,張雷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支援零碳産業園技術和模式發展,全面推動零碳産業園落地。零碳産業園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涉及地方産業體系整體佈局、新能源開發規劃、新型電力系統運營資質、産業園標準制定、能耗和排放優化等系統性工作和難題,需要政府部門發揮跨部門、跨區域的協調優勢,快速解決過程中的系統性新課題,支援相關技術創新和零碳産業園模式落地。
第二,完善零碳産業園相關標準。目前國內外缺乏明確的零碳園區定義和實施指南,尚未建立碳計量、碳管理、零碳閉環的全局觀,亟需制定和完善相關標準。
第三,加快把部分高能耗、高碳排放企業和産業向西部轉移,用綠色電力支撐。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工業體系,各地工業化水準和産業結構差別很大,低能效和高碳排放普遍存在,而能耗較高的重化産業在工業中的比重很大,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仍很重要,有關部門可充分考慮西部地區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和充裕的綠色電力,統籌全國資源環境和要素稟賦,加強引導全國範圍內的産業轉移和産業佈局。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