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決議。
開門問策、集思廣益,頂層設計同問計於民相結合;
深入調研,科學設置指標,立足現實考量長遠,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十四五”規劃綱要的出爐過程,是我國經濟民主科學決策的集中體現,是“中國之治”的一次偉大實踐。
這份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下、匯聚全黨全國智慧編制而成的綱領文件,擘畫出一個14億人口大國面向未來的宏偉藍圖。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乘勢而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而奮鬥的第一個五年,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這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頂層設計和方向引領,意義重大、備受矚目。
一個五年接著一個五年,堅持制定規劃,堅持執行規劃。以高品質的規劃引領“十四五”高品質發展,將為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夯實更厚實的基礎、創造更好的條件,為“第二個百年”恢弘篇章開好局、起好步。
集思廣益 人民民主真諦的偉大實踐
3月5日,備受關注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超7萬字、內容達142頁,20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20個專欄列出119項任務……結合規劃綱要草案中一系列具體部署,代表委員開展了認真審查討論。
“面對仍然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這份草案是一份在關鍵時期制定的關鍵文件。”劉尚希委員説,凡事預則立,“預”就是做好規劃,“立”就是用自身發展的確定性將宏偉藍圖變成美麗現實。
“展望未來5年乃至15年,民生福祉仍然是重中之重。”張連起委員説,建議草案在醫療、養老等方面進一步著墨,以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
周弘代表建議,在加快數字化轉型發展方面,要普及數字化知識,防止出現新的數字化弱勢群體。高阿莉代表建議,加快推進教育評價社會組織發展,形成教育多元評價體系。鄭功成代表建議,綱要第61頁的“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一節中,將“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改成“城鄉統籌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
事實上,這份“沉甸甸”的報告提交到代表委員手上之時,早已歷經“千錘百煉”。
2019年2月,一份有關開展“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請示從國家發展改革委報送到了國務院,這就是“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起點。
形成初步思路、搭建框架、形成規劃綱要建議、起草規劃綱要(草案)……規劃稿在夜以繼日的反覆打磨修改中日漸成熟,並最終通過法定程式落地成為正式規劃文件,把黨的主張、人民意願轉化為國家意志和共同行動。
頂層設計同問計於民相結合,是本次文件起草最鮮明的特點。為了起草好“十四五”規劃建議,2020年7月到9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了7場專題座談會。出席人員涵蓋企業家、黨外人士、經濟社會領域專家、科學家、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地方黨政領導、基層代表等各領域各階層人士。
在一次次深入調研、廣集民智中找到破題的關鍵,在一場場座談交流中凝聚奮進的共識……
“我印象很深的是重慶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他就講特殊教育領域面臨的困難,怎麼能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參與特殊學校的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戰略和規劃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周南談及規劃編制中的座談會時説:“大家的問題可能落點比較小,但是反映出來的是大問題。”
2020年8月16日一大早,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平臺同步推出了新專欄——建言“十四五”。通過網際網路就“十四五”規劃編制向全社會徵求意見和建議,這在我國五年計劃和規劃編制史上是第一次。
“從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多場座談會到啟動網路意見徵求活動,從黨內一定範圍徵求意見到聽取黨外人士意見建議,這次五年規劃建議徵求意見範圍之廣、參與人數之多、形式之多樣堪稱前所未有。”一位曾多次參與中央重要文件起草工作的起草組成員説。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佔斌説,“十四五”規劃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下制定的。充分發揚民主,既加強頂層設計,又注重基層的智慧和實踐,把頂層設計和問計於民統一起來。廣大人民群眾、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為“十四五”規劃建言獻策。“十四五”規劃制定的過程,也體現了我們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辦成事的制度優勢。
與時俱進 科學決策的偉大實踐
以五年為週期,規劃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走向,是我國落實發展戰略、凝聚發展共識的重要方式。
一個五年接著一個五年,回溯五年規劃(計劃)的歷史,從“計劃”到“規劃”,從主要關注産業發展,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我國的“五年規劃”已經從經濟發展規劃演變為綜合性的國家發展規劃。“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內容不僅包括經濟社會發展,還包括科技創新、深化改革、鄉村振興、區域發展、文化建設、綠色發展甚至國防建設等諸多方面。
規劃藍圖,科學為要。我國五年規劃制定的過程日趨科學化、規範化。“十四五”規劃綱要的編制過程,就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一次偉大實踐。
“十四五”規劃的科學性,不僅體現在其嚴謹的編製程序和規範,還體現在一個個具體指標的設定上。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對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設置了5大類20項主要指標。排在首位的經濟發展類指標中,並沒有設定5年GDP年均增速預期性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的表述取而代之,這種表述方式在五年規劃史上還是首次。
首次不設定經濟增速具體指標,源自什麼考慮?釋放出什麼信號?
“考慮到這五年內外部環境仍有較大不確定性,不設定一個具體的量化增速目標,有利於更積極、主動、從容地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增強發展的靈活性,為應對不確定性留有空間,也有利於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説。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兩會首場“部長通道”採訪活動中説,在具體指標值的設定和測算過程中,我們堅持實事求是、科學合理,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同時也為應對不確定性預留了空間,“這些指標就像奮力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但是必須奮力一跳,我們對此要有信心。”
“創新驅動”類各項指標得到全面強化和升級;首次設置安全保障的兩項指標;民生福祉類指標佔比超三分之一,為歷次五年規劃最高;約束性指標調整突出碳達峰導向……“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指標體系的設置與新階段、新目標要求呼應,既有對以往指標的承接延續,又有與時俱進的改進創新,更加符合當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以及未來五年的發展需要。
縱覽“十四五”規劃綱要,三個“新”成為一以貫之的邏輯主線。相比起此前的五年計劃,更加突出體現了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的要求。
“這三個‘新’的提法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大國邁向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思考,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一位起草組成員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十四五”規劃科學描繪了未來5年和15年的宏偉藍圖,全面系統地安排部署了各個方面的目標和任務,是一份指導我們第二個百年取得良好開局的重要綱領性文件。這份文件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冷靜觀察、科學分析、民主決策、正確決策的結晶,是全國上下凝心聚力、集思廣益的智慧結晶。
制勝法寶 “中國之治”的偉大實踐
放眼全球,世界上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像中國一樣,一個五年接一個五年,如此堅持不懈地一步一個腳印編制規劃、落實規劃。
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用五年規划動員與配置全社會資源、引領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安排,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這“兩大奇跡”的重要原因和制勝法寶。
一個五年接著一個五年,堅持制定規劃,堅持執行規劃,從長遠的利益考量,從現實的國情出發,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五年規劃的風向標和指揮棒作用日益凸顯。
受益於五年規劃編制日趨科學性和規範化,我國表現出極強的國家目標實現能力:“十一五”規劃中的22個指標完成了20個,“十二五”規劃中的24個指標完成了23個,“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勝利完成。
伴隨一個個量化指標變成現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邁上一個又一個新的臺階。從“一五”計劃的工業建設工程,到“九五”計劃的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從“十五”計劃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城鎮化戰略,再到“十三五”規劃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網路強國戰略,13個五年規劃(計劃)串起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發展進步的偉大歷程,有力説明我們黨和國家在面對不同發展階段的重大問題時能夠提出有針對性的戰略部署,著眼未來、規劃全局、整合資源、把握機遇、形成合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民主科學決策,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輸入”到國家規劃編 制的過程中。群策群力、集思廣益,以民主性托舉起決策的科學性。通過法定程式將黨的主張、人民意願轉化為國家意志和共同行動。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動員配置全社會資源,戮力同心、艱苦奮鬥,將這一規劃從藍圖變為現實。從編制到落實,一部“十四五”規劃,集中彰顯了我國顯著的制度優勢和獨特的治理經驗。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準,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翻開“十四五”規劃綱要,一幅引人入勝、催人奮進的未來畫卷徐徐展開。未來中國的新模樣,已經呼之欲出。
征途漫漫,唯有奮鬥。“十四五”開啟之時,恰逢中國共産黨建黨百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以高品質的規劃引領“十四五”高品質發展,凝聚全體人民的奮鬥偉力,堅持一張藍圖幹到底,我們將在新征程上展現新作為,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為“第二個百年”恢弘篇章開好局、起好步。
(責任編輯: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