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將提高到11.3年
增加0.6年,中國經濟能獲多大紅利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了我國“十四五”時期的主要目標任務,其中提到,要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深化教育改革,實施教育提質擴容工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
11.3年,按照我國現在的教育體系,這大概相當於高中三年級上學期的水準,接近高中畢業。而教育部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7年。到2025年,我國預計將實現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再增加0.6年。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意味著什麼?未來幾年再提高0.6年能否實現?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多位代表委員及專家。
“這個數字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它體現了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特別是最近10年來中國教育突飛猛進的發展。”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周洪宇介紹,國際上一般把15-64歲列為勞動年齡人口,我國的規定則是16歲-60歲的男子和16歲-55歲的女子,為勞動年齡人口。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玨表示,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體現了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源發展水準,這是衡量核心競爭力及創新發展能力的國際通用基礎性指標。
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給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
張玨介紹到,美國國家經濟研究署對146個國家1950年-2010年的相關數據分析發現,每人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由此轉化而來的經濟總量至少增加2%;世界銀行相關研究也表明,勞動力每人平均受教育時間每增加1年,國內生産總值就會增加9%。
根據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及其團隊的研究,對製造業企業的計量模型分析表明,如果企業職工全部由初中以下學歷改變為高中學歷,企業的勞動生産率將提高24%;如果全部改變為大專學歷,企業的勞動生産率可以再提高75%;由大專到本科,勞動生産率可以再提高66% 。
周洪宇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很低,大概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水準。到了2011年,我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7.5年。
目前,國際上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4年。“2011年,我們就超過了國際平均線。”周洪宇説。
“2011年,應該是一個重要節點,”周洪宇算了一筆賬: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3年到7.5年,中國大概用了30年的時間,而西方國家則用了大約100年的時間。
這與改革開放之後,我國走上了一條高速發展的道路是分不開的。在這期間,我國完成了“兩基”攻堅計劃,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先實現了全面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進而又從2008年起全面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
這些舉措都快速提升著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水準。據教育部官方數據,截至2010年底,全國2856個縣(市、區)全部實現“兩基”,全國“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100%。而我國也就是在這時實現了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7.5年,趕上了國際平均水準。
周洪宇説,到了2015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10.23年,而到2019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7年。
“十四五”期間,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將提高到11.3年,難嗎?
在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看來,這並不是一件難事。“‘十四五’期間,差不多每年需要增長0.1年。”朱永新指出,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仍存在一些差距,但是目前我國新增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較高。“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經超過了13年,從這個情況來看,我們每年增長0.1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甚至可以超過這一目標。”
教育部的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新增勞動力接受過高等教育比例達到50.9%,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13.7年。
“這一目標是完全可以如期實現的。”張玨表示,如今,我國的義務教育已經高度普及了,為促進這一目標如期實現,關鍵在於高中及以上教育。從人力資源的統計方式來看,近年來,我國新增勞動年齡人口受到高等教育的比例很高,而退出的人口以低學歷為主。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朱永新説:“今後不僅需要加強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普及率,還應該加強成人教育、在職培訓等。”
不過,朱永新認為,目前的勞動年齡人口中,有不少是僅接受過初中教育,甚至初中都沒畢業的農民工,應該給他們接受學歷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援。
去年,朱永新就曾專門為農民工等群體接受教育寫過提案。“農民工到了城裏以後,基本上沒人管他們的教育問題了。我認為應當鼓勵在他們打工的地方設立成人夜校,再通過國家設立獎勵辦法,鼓勵他們學習,提高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從而提升我國整體勞動年齡人口的受教育年限。”
朱永新建議,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社會公益機構、職業學校等開辦成人教育學校。
張玨建議,應當通過學制、人才培養體系和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擴大現有高等教育機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規模和增量。在保持高等教育正常增長的基礎上,通過彈性學制和新業態、新學習方式,擴大高等教育增量,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和更多人共同接受教育的機會。
“建議實施繼續教育和培訓服務的國家行動計劃,優化升級人力資源存量。以大力推進現代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為重要抓手,充分運用人工智慧、資訊化、雲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和手段,創新現有的體制機制和運作模式。加強相關立法,提升繼續教育、多種培訓與教育服務的基礎能力,尤其要加快相關體制機制建設。”張玨説。
(責任編輯:李偉)